中醫(yī)古籍
  • 《圣濟(jì)總錄》 膈氣宿食不消

    論曰飲食入于胃而化于脾。脾胃和調(diào)。則水谷易腐,若脾胃虛寒。即傳化不時(shí),新陳蘊(yùn)積。況膈氣之人,氣道久澀。是致噫氣酸臭,痞滿噎塞。而苦宿食不消也。

    治膈氣宿食不消,痰毒虛氣。飲食無(wú)味。壯熱憎寒,霍亂吐逆。人參茯苓湯方

    人參(二兩)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 附子(炮裂去皮臍) 黃 白術(shù) 干姜(炮)前胡(去蘆頭) 甘草(炙) 訶黎勒皮 枇杷葉(拭去毛)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麻黃(去根節(jié)) 桂(去粗皮) 益智子

    上一十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脾泄氣痢,及傷寒三日外。要出汗,并三服。衣被蓋出汗。不計(jì)陰陽(yáng)二毒,食毒、傷寒。并能療之。

    治膈氣。宿食不消。胸膈痞滿。心腹脹痛。建中湯方

    草豆蔻(去皮) 陳曲(炒) 麥 (炒)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白術(shù) 干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入生姜三片。棗二枚劈破。水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治膈氣宿食不消。溫脾胃。除積冷。磨脾散方

    木香 人參 附子(炮裂去皮臍) 甘草(炙) 赤茯苓(去黑皮各二兩) 草豆蔻(去皮) 干姜(炮各

    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入鹽點(diǎn)服。不拘時(shí)。

    治膈氣宿食不消,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去皮) 高良姜(炮) 陳曲(炒) 麥 (炒) 木香(各一兩) 訶黎勒(炮去核) 陳橘皮(湯浸去

    上一十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入鹽點(diǎn)服,空心食前。

    治膈氣宿食不消。氣攻兩脅痛??趦?nèi)唾痰,心胸不快,參曲散方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濃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熟) 枳殼(去瓤麩炒) 桂(去粗皮) 甘草(炙) 陳曲(炒黃) 訶黎勒皮 白術(shù) 干姜(炮) 京三棱(煨熟) 白檳榔(銼) 木香(各三分)

    上一十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入鹽點(diǎn)服,空心食前。

    治膈氣宿食不消。散寒邪。溫脾胃。附子丸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 丹砂(各一兩研細(xì)如粉留一半為衣) 檳榔(銼碎半兩) 丁香(一錢) 杏仁(二

    上五味。搗研極細(xì)和勻。煉蜜為丸。梧桐子大。丹砂為衣。每服三丸至五丸。先嚼棗一枚,裹藥丸干咽后,以少生姜湯下,不拘時(shí)候。

    治膈氣。宿食不消,養(yǎng)胃丸方

    濃樸(去粗皮銼作小塊一斤) 丁香(半斤) 生姜(五斤取自然汁于銀石器內(nèi)同濃樸文火煮盡姜

    上五味。搗羅為末。以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招氖城?。

    治膈氣。宿食不消。消積滯。進(jìn)飲食。 砂丸方

    砂(一兩研碎以漿水一大盞化去沙石入銚子內(nèi)熬盡漿水卻入好酒半升重熬如膏) 山芋(四

    上五味。搗羅為細(xì)末。以 砂膏搜和令勻。卻以好酒半盞。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良久溫酒下。

    治膈氣。宿食不消,麥 散方

    麥 (四兩炒) 芎 白芷 香子(炒) 烏藥(各一兩半) 莎草根(炒去毛) 桔梗(炒) 縮砂(去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紅豆 蓬莪術(shù)(炮) 桂(去粗皮)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熟) 人參(各一兩) 白術(shù)(三兩) 木香(二錢) 訶黎勒皮(半兩)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麩炒三兩)

    上一十八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陳米飲或鹽湯調(diào)下。不計(jì)時(shí)候。

    治膈氣宿食不消。濃樸湯方

    濃樸(去粗皮銼一兩半生姜汁浸一宿炒令紫) 草豆蔻(去皮) 桂(去粗皮) 高良姜五味子(各半兩)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甘草(炙) 麥(炒) 柴胡(去苗) 人參 麻黃(去根節(jié)煮掠去沫焙) 陳曲(炒) 訶黎勒炮(去核各一兩) 益智(炒去皮) 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二兩) 干

    上一十七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shí)候。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