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圣濟(jì)總錄》 大腸虛

    論曰大腸虛冷之病,胸中喘,腸鳴,虛渴唇干,目急善驚,滑泄,骨節(jié)疼痛,不能久立,蓋大腸者,傳導(dǎo)之官,變化出焉,寒邪客于其間,則令氣虛弱,不能自固而成諸疾,診其脈右手氣口以前陽虛者是也。

    治大腸虛冷,腰痛羸瘦,附子湯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 人參 干姜(炮裂) 赤芍藥 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六味, 咀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大腸虛冷,飲食減少,非時飧泄,茱萸丸方

    吳茱萸(湯洗焙干炒) 訶黎勒皮 丁香 草豆蔻(去皮) 芎 防風(fēng)(去叉各一分)石硫黃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陳米湯下三十丸治大腸虛冷,便利滑泄,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樸附丸方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甘草(炙一兩) 干姜(炮裂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

    治大腸氣虛,又因傷風(fēng)冒雨,大腸中下血,防風(fēng)丸方

    防風(fēng)(去叉) 芎 (各一分) 黃 (銼) 術(shù)(各半兩) 五味子 續(xù)斷 陳橘皮(湯浸去白各一分)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米湯下三十丸。

    治大腸虛寒,痢下白膿,腸內(nèi)虛鳴相逐,黃連湯方

    黃連(去須) 酸石榴皮(焙) 赤石脂(各三兩) 白茯苓(去黑皮) 干姜(炮裂各二兩半) 桔梗(炒二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大腸虛冷,痢下青白,腸中虛鳴相逐,黃連湯方

    黃連(去須四兩) 白茯苓(去黑皮) 芎 (各三兩) 酸石榴皮(二兩焙) 地榆(五兩) 伏龍肝(雞

    上六味,將前五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下伏龍肝末半錢匕,再煮一二沸,去滓溫服,日再。

    治大腸虛腹痛,不能久立,或腹中虛鳴,柴胡丸方

    柴胡(去苗土) 枳殼(麩炒去瓤各一兩半) 白術(shù)(三分) 白茯苓(去黑皮一兩) 丹參(去根炙) 黃

    上六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粥飲下三十丸,日三服。

    治大腸虛,大建中湯方

    干姜(炮裂一兩半) 芍藥 甘草(炙銼) 桂(去粗皮各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入棗三枚去核,餳一塊,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日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xiàn)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
  • 作者:
  • 《原機(jī)啟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維德著。二卷,又附錄一卷。論眼病根源,制方要義,并附方義。附論眼病若干種,也較詳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黃凱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