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刪補名醫(yī)方論》 黃連湯

    作者: 吳謙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三兩)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 人參(二兩) 桂枝(三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集注】程應旄曰∶熱在胸中,有煩躁郁悶之證可知。胃中反有邪氣,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證寒熱俱有,較之大青龍之寒熱,已向近里一層,故其證不見之表里際,而只見之上下際。腹中痛者,陰邪在胃而寒乃獨治于下也。欲嘔吐者,陽邪在胸、而熱乃獨治于上也。此為上下相格治法,亦寒熱并施,而辛寒易以苦寒,辛熱加以苦熱,更以人參、半夏以補宣中氣,升降陰陽。自此條而互及瀉心諸湯,皆其法也。

    成無己曰∶濕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里而為下熱上寒也。此傷寒傳里而為下寒上熱也。

    喻昌曰∶陰陽悖逆,皆當和解法。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