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治五勞七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大黃(酒蒸,十兩) 桃仁(去皮尖,炒,四兩) 杏仁(去皮尖,炒,四兩) 黃芩(炒,二兩)甘草(三兩) 芍藥(炒,四兩) 地黃(十兩) 干漆(炒,一兩) 虻蟲(去翅足,炒,一兩五錢)水蛭(炙黃,百枚) 蠐螬(炒,一兩五錢) 蟲(去頭足,炒,一兩)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集注】李中梓曰∶勞傷之證,肌膚甲錯,兩目黯黑,此內有瘀血者也。瘀之日久,則必發(fā)熱,熱涸其液,則血干于經隧之間,愈干愈熱,愈熱愈干,而新血皆損。人之充養(yǎng)百骸,光華潤澤者,止藉此血,血傷則無以沃其膚,故甲錯也。目得血而能視,血枯則無以榮,其目故黯黑也。仲景洞見此證,補之不可,涼之無益,而立此方。經曰∶血主濡之,故以地黃為君。堅者削之,故以大黃為臣。統(tǒng)血者脾也,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又酸苦涌泄為陰,故以甘、芍、桃仁為佐。咸走血,苦勝血,故以干漆之苦,四蟲之咸為使。夫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今人遇一勞證,便用滋陰之藥,服而不效,坐以待斃,術豈止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