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重用白礬治呃逆

    王國琛 天津市東麗中醫(yī)院

    呃逆是由各種刺激因素引起迷走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所致的一種反射活動。頑固性呃逆頻繁發(fā)作,癥狀頑固,常規(guī)治療不能緩解。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張洪義教授,注重繼承古今醫(yī)家的原創(chuàng)思維,論治疑難病證,屢起沉疴,今將其重用白礬治呃逆思想及驗案整理如下。

    張洪義認為,頑固性呃逆多屬痰濁中阻、胃中不和、胃氣上逆而致,可夾風夾瘀。治療關(guān)鍵在治痰,然由于病程較長,痰邪膠困,難以速除,故用一般的化痰藥很難取得好的療效?!暗\石酸澀性燥烈,最收濕氣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飲,緣痰涎凝結(jié),黏滯于上下竅隧之間,牢不可動,礬石收羅而掃蕩之,離根失據(jù),臟腑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張洪義認為白礬具沉降之性,能降上逆之胃氣止呃,其酸斂之性能斂內(nèi)動之肝風,所以他在辨證的基礎上重用白礬治療本病。

    姚某,男,70歲,退休工人。訴呃逆病史10余年,打嗝頻繁,不能自制,常因打嗝而夜間不能寐。神情昏蒙,頭暈甚劇,口苦口干,常伴見惡心、嘔吐,血壓160mmHg∕90mmHg。于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慢性胃炎、高血壓病、膽囊炎、輕度腦萎縮。曾服用大量中西藥物,療效甚微。張洪義診為風痰所致的頑固性呃逆,為肝陽上亢,風陽上擾,胃中痰濁因“風動而涌”上逆所致。治以熄風化痰,理氣降逆為主。

    處方:白礬2克,白芍12克,清半夏12克,代赭石(先煎)30克,天麻12克,僵蠶12克,蔓荊子12克,羚羊角粉(分沖)1.5克,茯神20克,砂仁12克,夏枯草12克,青龍齒(先煎)30克。

    二診:諸癥改善,打嗝次數(shù)明顯減少。為防白礬燥烈傷胃,又加神曲12克、麥冬12克、以顧護胃氣。

    三診:已無打嗝癥狀,偶有噯氣,前方去白礬,更進3劑以鞏固療效。

    本案以化痰、熄風、順氣并用。以白礬燥濕逐涎,化痰降濁;以鎮(zhèn)肝熄風湯平肝熄風,并用代赭石、清半夏等降氣之品以平上逆之胃氣、痰濁。

更多中藥材
  • 首先過敏性鼻炎,中醫(yī)病名為鼻鼽,以流清水樣鼻涕,打噴嚏,鼻癢和鼻塞為主要癥狀。中成藥可以使用(鼻淵通竅顆粒),是由蒼耳子,辛夷,麻黃,白芷,薄荷還有黃芩,野菊花等這些藥物組成,那么不同于抗生素和激素,那么中成藥不容易產(chǎn)生耐藥性和激素依賴,那......
  • 中醫(yī)認為百病生于氣,而人體的五臟中,脾性濕為太陰,陰氣最盛則脾氣充盛,體內(nèi)濕氣也會正常的運行,不會出現(xiàn)濕氣停滯在體內(nèi)的情況。一旦出現(xiàn)脾氣虧虛,濕氣無法運化停滯體內(nèi)便會形成內(nèi)濕,聚為濕病。長此以往呢,患者體內(nèi)的濕血開始泛濫,又因為脾虛無法運,......
  • 第一種藥材:(綿茵陳)它具有清濕退熱作用,用于三焦的濕熱。第二種藥材:(蒼竹)這味藥材也是祛濕的良藥,它還有一定的健脾的作用,脾是運化濕氣的,脾的功能強建了,濕氣運化的多了,就不會有大量的濕氣淤積在身體,適用于濕氣比較重引發(fā)的舌苔白膩,腹痛......
  • 第一:脾氣虛癥,通常表現(xiàn)為容易腹脹,胃口下降,大便稀溏不成形,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者是蒼白無華,舌質(zhì)淡,胎白,中醫(yī)治療上一般以健脾補氣為主。第二:脾陽虛通常表現(xiàn)為腹部容易感到冷,吃不了涼的食物,喜歡溫熱,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中醫(yī)......
  • 陳皮作為一種用途很廣的中藥材,它主要有理氣調(diào)中,燥濕化痰的作用,并且它歸脾肺經(jīng),在治療脾胃氣滯、食滯,咳嗽化痰上有獨特的作用,如果您是因為脾虛引起的腹脹,痰多濕重,那就可以用它,但是呢,如果你是脾胃虛比較明顯,這個時候就需要配黨參,白術(shù)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