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刪補名醫(yī)方論》 參附湯

    作者: 吳謙

    治陰陽氣血暴脫等證。

    人參 附子(制)

    水煎服。

    【注】先身而生,謂之先天;后身而生,謂之后天。先天之氣在腎,是父母之所賦;后天之氣在脾,是水谷之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yǎng)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后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育形之后,資水谷以奉生身,則神發(fā)而運動。天人合德,二氣互用,故后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后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若夫起居不慎則傷腎,腎傷則先天氣虛矣。飲食不節(jié)則傷脾,脾傷則后天氣虛矣。補后天之氣無如人參,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此參附湯之所由立也。二臟虛之微甚,參附量為君主。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xiāng),頃刻生陽于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虛自汗,以附子易黃 ,名人參黃 湯,補氣兼止汗。失血陰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參生地黃湯,固氣兼救陰。寒濕厥汗,以人參易白術,名術附湯,除濕兼溫里,陽虛厥汗,以人參易黃 ,名 附湯,補陽兼固表。

    此皆參附湯之轉換變化法也,醫(yī)者擴而充之,不能盡述其妙。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