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一作熟)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成氏明理論云。華陀曰。四日在胸。則可吐之。此迎而奪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氣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滿者。
吐之則愈。此隨證治之之法也。大約傷寒四五日。邪氣客于胸中之時也。加之。胸中煩滿。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則為吐證具。乃可投諸吐藥。而萬全之功有之矣。瓜蒂味苦寒。內(nèi)經(jīng)曰。濕氣在上。以苦吐之。寒濕之氣。留于胸中。以苦為主。是以瓜蒂為君。赤小豆味酸溫。內(nèi)經(jīng)曰。酸苦涌泄為陰。分涌膈實。必以酸為佐。是以赤小豆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勝熱。去上膈之熱。必以苦寒為輔。是以香豉為使。酸苦相合。則胸中痰熱。涌吐而出矣。其于亡血虛家。所以不可與者。以瓜蒂散為駛劑。重亡津液之藥。亡血虛家。補養(yǎng)則可。更亡津液。必不可全。用藥君子。必偕究焉。
琥按上方后云。煮作稀糜糜。粥也。又爛也。言以湯七合。煮香豉如糜粥之爛也。方氏條辯以稀糜為另是稀粥。乃承載瓜蒂赤小豆香豉三物者之舟航。大謬之極。夫胸中痞硬。煩滿邪實。反煮糜粥以調(diào)藥。吾恐必無是理。方氏又云。
用稀糜。為吐虛風虛寒之對藥。殊不知仲景法。虛家不可與瓜蒂散。于上方后。言之已明。未嘗言虛家用瓜蒂散。當另煮稀糜粥以調(diào)藥也?;騿栐?。虛家倘犯上條證。不可與瓜蒂散。當用何藥。余答云。仲景方。若梔子豉湯??梢源?/p>
(重出例)病患脅下素有痞(云云至)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注見前藏結論下)(附后例)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云云至)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谠锟省P臒?。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三條證。(正文與注并湯。俱見后第六卷陽明篇中)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之。
上條證。(正文與注。見后第十四卷刺熱論中)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此條證。邪在半表半里。雖系太陽病。
實與表無涉也。黃芩湯。亦和解半表半里之藥。正文與注并)黃芩湯方(俱見后第七卷少陽篇中)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病屬傷寒。表不熱而胸中有熱。此系寒邪之氣。已傳入于里也。胸為陽。為上焦。故易作郁熱。胃附乎脾。脾為陰。為中焦。以其人胃氣素虛。故其中雖有寒邪之氣。不能作郁熱也。腹中痛者。胃有寒也。欲嘔吐者。胸有熱也。成注云。此傷寒邪氣傳里。而為下寒上熱也。與黃連湯以升降陰陽之氣。又按成注云。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治于下。為下寒。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此陰陽者。為人身真陰真陽之氣。陰陽之氣不能升降。而獨治于上下。斯其中。方挾外來寒熱之邪矣。腹中痛。欲嘔吐者。此正陰陽不和。寒熱相拒之證。驗也。條辯尚論篇。皆以風寒二邪。分陰陽寒熱。殊不知風之初來。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成熱。不可拘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一作熟)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成氏明理論云。華陀曰。四日在胸。則可吐之。此迎而奪之之法也。千金方曰。氣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滿者。
吐之則愈。此隨證治之之法也。大約傷寒四五日。邪氣客于胸中之時也。加之。胸中煩滿。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則為吐證具。乃可投諸吐藥。而萬全之功有之矣。瓜蒂味苦寒。內(nèi)經(jīng)曰。濕氣在上。以苦吐之。寒濕之氣。留于胸中。以苦為主。是以瓜蒂為君。赤小豆味酸溫。內(nèi)經(jīng)曰。酸苦涌泄為陰。分涌膈實。必以酸為佐。是以赤小豆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泄。寒以勝熱。去上膈之熱。必以苦寒為輔。是以香豉為使。酸苦相合。則胸中痰熱。涌吐而出矣。其于亡血虛家。所以不可與者。以瓜蒂散為駛劑。重亡津液之藥。亡血虛家。補養(yǎng)則可。更亡津液。必不可全。用藥君子。必偕究焉。
琥按上方后云。煮作稀糜糜。粥也。又爛也。言以湯七合。煮香豉如糜粥之爛也。方氏條辯以稀糜為另是稀粥。乃承載瓜蒂赤小豆香豉三物者之舟航。大謬之極。夫胸中痞硬。煩滿邪實。反煮糜粥以調(diào)藥。吾恐必無是理。方氏又云。
用稀糜。為吐虛風虛寒之對藥。殊不知仲景法。虛家不可與瓜蒂散。于上方后。言之已明。未嘗言虛家用瓜蒂散。當另煮稀糜粥以調(diào)藥也?;騿栐?。虛家倘犯上條證。不可與瓜蒂散。當用何藥。余答云。仲景方。若梔子豉湯??梢源?/p>
(重出例)病患脅下素有痞(云云至)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注見前藏結論下)(附后例)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云云至)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谠锟省P臒?。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三條證。(正文與注并湯。俱見后第六卷陽明篇中)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
慎勿下之。
上條證。(正文與注。見后第十四卷刺熱論中)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此條證。邪在半表半里。雖系太陽病。
實與表無涉也。黃芩湯。亦和解半表半里之藥。正文與注并)黃芩湯方(俱見后第七卷少陽篇中)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病屬傷寒。表不熱而胸中有熱。此系寒邪之氣。已傳入于里也。胸為陽。為上焦。故易作郁熱。胃附乎脾。脾為陰。為中焦。以其人胃氣素虛。故其中雖有寒邪之氣。不能作郁熱也。腹中痛者。胃有寒也。欲嘔吐者。胸有熱也。成注云。此傷寒邪氣傳里。而為下寒上熱也。與黃連湯以升降陰陽之氣。又按成注云。陰陽不交。陰不得升而獨治于下。為下寒。陽不得降而獨治于上。為胸中熱。此陰陽者。為人身真陰真陽之氣。陰陽之氣不能升降。而獨治于上下。斯其中。方挾外來寒熱之邪矣。腹中痛。欲嘔吐者。此正陰陽不和。寒熱相拒之證。驗也。條辯尚論篇。皆以風寒二邪。分陰陽寒熱。殊不知風之初來。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成熱。不可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