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天水蟻草

    《中藥大辭典》:天水蟻草拼音注音Tiān Shuǐ Yǐ Cǎo別名

    下白鼠曲草(《中國藥植圖鑒》),石曲菇、白調羹(《閩東本草》),山果花、大葉毛鼠曲、碎蟻草、黃花草、碎米花(《江西草藥》);大葉青花、碎葉青花、大白艾、青節(jié)草、毛鼠肉、火草、野火草、雷公青、水楊花桿、大水牛草(《湖南藥物志》)。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為菊科植物秋鼠曲草全草。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荒地。全國各地都有分布。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莖高30~80厘米,質較堅硬,密被白色綿毛。葉互生;線形,長4~5厘米,寬2.5~7毫米,先端尖,全緣,基部半抱莖,上面綠色,疏被綿毛,下面白色,密被綿毛;莖下部的葉開花時枯萎。頭狀花序頂生,復傘房狀排列;總苞片5層,干膜質,白色或淡黃色,外層較短,廣卵形。有白毛,內層長卵形或橢圓形,光滑;花全部為管狀花,黃色,周圍雌花的花柱與花冠等長,或稍長;中央兩性花的花管細長,先端5齒裂;雄蕊5,藥連生,基部箭形,尾纖?。淮迫?,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長圓形,冠毛黃白色?;ㄆ?~10月。

    歸經

    《閩東本草》:"入肺、肝二經。"

    性味

    甘苦,平。

    ①《閩東本草》:"性平,味淡微苦。"

    ②《江西草藥》:"甘,平。"

    ③《陜西中草藥》:"味微苦澀,性寒。"

    功能主治

    祛風,宣肺化痰,解濕毒。治傷風感冒,咳嗽痰多,氣喘,濕疹,下肢潰瘍。

    ①《植物名實圖考》:"補筋骨。"

    ②《中國藥植圖鑒》:"止咳,化痰。治氣喘及支氣管炎。"

    ③《閩東本草》:"能清熱,化痰,下氣,解毒。治肺熱咳嗽,小兒泄瀉,久年氣喘。"

    ④《江西草藥》:"祛風止咳。治感冒,咳嗽,下肢慢性潰瘍,風疹塊,中耳炎。"

    ⑤蘇醫(yī)《中草藥手冊》:"潤肺化痰,止咳平喘,降血壓。治感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高血壓,胃潰瘍;并治痛經,跌打損傷,皮膚潰爛,濕疹,風濕筋骨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復方

    ①治風寒咳嗽:鮮秋鼠曲草八錢。開水燉服。(《閩東本草》)

    ②治感冒:秋鼠曲草七錢,生姜三片。水煎服。(《江西草藥》)

    ③健胃化痰:秋鼠曲草葉、花。洗凈,搗爛和米粉作團糕食。(《閩東本草》)

    ④治金瘡出血:秋鼠曲草葉花搗爛敷患處。(《閩東本草》)

    ⑤治下肢慢性潰瘍:秋鼠曲草(鮮)適量,紅糖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⑥治小兒急驚風:秋鼠曲草三錢,鉤藤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⑦治體虛痰多,吐血秋鼠曲草三錢,茜草三錢,野雞泡三錢,線雞尾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天水蟻草拼音注音Tiān Shuǐ Yǐ Cǎo別名

    下白鼠曲草、石曲菇、白調羹、山果花、大葉毛鼠曲、碎蟻草、黃花草、碎米花、大葉青花、碎葉青花、大白艾、青節(jié)草、毛鼠肉、火草、野火草、雷公青、水楊花桿、大水牛草、白頭翁

    英文名Herb of Autumn Cudweed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秋鼠曲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naphalium hypoleucum DC.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草坡、林緣或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地區(qū)及陜西和甘肅、臺灣、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秋鼠曲草 一年生草本,高30-80cm。莖直立,質較堅硬,上部有分枝,莖和枝被白色綿毛,漸向下則毛較少?;咳~花期時枯萎;莖下部和中部葉較必集,條形工條狀披針形,長4-5cm,寬2.7-7mm,先端尖銳,基部耳狀,抱莖,全緣,下面綠色,具糠秕狀短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上部葉漸小,條形。頭狀花序多數(shù),在莖端和枝端密集成傘房狀,梗長2-4mm,密被白色綿毛;總苞球狀鐘形,長約4mm,寬6-7mm;總苞片5層,干膜質,金黃色,先端鈍,外層總苞片較短,具白色綿毛,內層無毛;花黃色,外圍的雌花絲狀,短于花柱,中央的兩性花筒狀,有5個裂片。瘦果長圓形,有細點;冠毛污白色?;ㄆ?-10月。

    性味

    味苦;甘;性微寒

    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解毒;利濕。主感冒;咳嗽;泄瀉;痢疾;風濕痛;瘡瘍;瘰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補筋骨。

    2.《中國藥植圖鑒》:止咳,化痰,治氣喘及支氣管炎。

    3.《閩東本草》:能清熱,化痰,下氣,解毒。治肺熱咳嗽,小兒泄瀉,久年氣喘。

    4.《江西草藥》:祛風止咳,治感冒,咳嗽,下肢慢性潰瘍,風疹塊,中耳炎。

    5.《中草藥手冊》:潤肺化痰,止咳平喘,降血壓。治感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高血壓,胃潰瘍;并治痛經,跌打損傷,皮膚潰爛,濕疹,風濕筋骨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Sū別名野蘇麻、白蘇子、玉蘇子、蘇梗來源為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白蘇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葉、嫩枝、主莖(蘇梗)和果實(白蘇子或玉蘇子)入藥。夏季采葉或嫩枝,7~8月間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或......
  • 《中藥大辭典》:白蘇葉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別名荏葉(《別錄》)。出處《本草圖經》來源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葉片,夏、秋采葉,置通風處陰干。或連嫩莖采取,切成小段,曬干?;瘜W成分葉含揮發(fā)油,主為紫蘇酮。歸經《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陰經?!靶?.....
  • 《中藥大辭典》:白蘇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別名荏子(《別錄》),玉蘇子(《中藥志》)。出處《飲片新參》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產江蘇、河北、山東、湖北、四川、貴州......
  •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子果實壓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全國多有栽培,少有逸為野生。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長江流域以......
  • 《中藥大辭典》: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處《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老莖,除去果實及枝葉,曬干。生境分布產江蘇、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狀干燥的莖,葉片大多脫落,常帶有果穗。莖圓角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