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線草

    拼音注音Shuǐ Xiàn Cǎo出處

    《植物名實(shí)圖考》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水線草全草。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溪邊、曠地、園圃。分布我國東南、西南各地。

    原形態(tài)

    水線草,又名:傘房花耳草。

    一年生、披散、纖弱草本,高15~50厘米,禿凈或被粉狀微毛。莖多分枝,無毛或疏被細(xì)柔毛。葉對生,無柄或具短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5~3厘米,寬1.5~3.5毫米,邊緣粗糙,常向背面卷曲;托葉小,膜質(zhì),合生成鞘狀,長1~1.5毫米,截頭,頂端具短刺毛?;ㄐ蛞干?,多為2~5朵排列成傘房花序,稀有單生;花序柄線狀,長0.6~2厘米;花萼廣卵圓形,長約2.5毫米,先端4齒裂,外被細(xì)柔毛;花冠漏斗狀,白色或淡紅色,長2.5毫米,裂片4;雄蕊4;子房2室,花柱線狀,略伸出,柱頭2裂。蒴果圓球形,徑約2.5毫米,頂端平截,室背開裂,萼宿存。種子細(xì)小,多數(shù)?;ㄆ?~9月。果期9~10月。

    本品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作白花蛇舌草使用,參見"白花蛇舌草"條。

    化學(xué)成分

    含三萜成分(熊果酸、齊墩果酸)、甾醇(β-谷甾醇、Y-谷甾醇、豆甾醇)、內(nèi)酯、酚性成分、黃酮類,脂肪酸(硬脂酸、棕櫚酸、油酸、亞麻酸)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瘧疾,腸癰,腫毒,燙傷。

    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洗無名腫毒。"

    ②《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高熱,瘧疾,癌腫,闌尾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瘧疾:水線草、常山、馬鞭草各二錢?;旌霞宸?。(《中國藥植志》)

    ②治燙傷:水線草煎洗。(《中國藥植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柏樹果拼音注音Bǎi Shù Guǒ別名柏樹子(《分類草藥性》),香柏樹子(《四川中藥志》)。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果實(shí)。8~10月,果實(shí)長大而未裂開時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柏樹葉“條。性味苦澀,平。①《分......
  • 拼音注音Bǎi Shù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柏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pressus funebris Endl.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取根部,洗去泥土,切片,曬干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特產(chǎn)樹種。資源分布:分布于......
  • 《中藥大辭典》:柏樹油拼音注音Bǎi Shù Yóu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來源為柏科植物柏木樹干滲出的樹脂??硵鄻涓桑龢渲瑵B出凝結(jié)后,7~8月間采。性味①《草木便方》:“甘,平?!阿凇吨貞c草藥》:“淡澀,平,無毒?!肮δ苤髦戊铒L(fēng),解毒,......
  • 《中藥大辭典》:柏根白皮拼音注音Bǎi Gēn Bái Pí別名柏皮(《本草經(jīng)集莊》),柏白皮(《別錄》)。出處《綱目》來源為柏科植物側(cè)柏已去掉栓皮的根皮。性味《綱目》;“苦,平,無毒?!肮δ苤髦沃螤C傷?!秳e錄》:“主火灼爛瘡,長毛發(fā)?!坝?.....
  • 《中藥大辭典》:柏脂拼音注音Bǎi Zhī別名柏油(《綱目拾遺》)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來源為柏科植物側(cè)柏樹干或樹枝經(jīng)燃燒后分泌的樹脂汁。性味《草木便方》:“甘,平?!肮δ苤髦沃谓臧_,癩瘡,禿瘡,黃水瘡,丹毒。①《唐本草》:“枯枝節(jié)燒取油,療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