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煩躁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目】柯琴曰。少陽脈下胸中。故胸煩。是病在表之里也。少陰經(jīng)出絡心。故心煩。是病在里之里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芍巍?/p>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少陰病。脈沉微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目】喻昌曰。自煩欲去衣被。真陽擾亂不寧。然尚未至于亡。故用溫法可治也。四逆惡寒身蜷脈不至。陽已去矣。陽去故不煩。尚可施回陽之法。若加躁擾。則陽已離陰。陰孤求侶不得。所謂陰躁者也。

    上吐下利。因致煩躁。則陰陽擾亂。而竭絕可膚。更加四逆。是中州之土先敗。上下交征。中氣立斷。使早用溫中之法。寧至此乎。

    魏荔彤曰。脈微沉細。但欲臥。此少陰本病。然應無汗而汗出。陽將亡于外矣。雖未躁而煩。

    陽已動而欲離其舍矣。自欲吐而無可吐。寒邪上逆陽脈而沖矣。至六七日之久不為治。加以自利。

    則正陽益虛竭。陰寒愈凝固。迨至煩而且躁。則下利煩躁之死癥見。但欲寐者。反不得臥寐。陰擾陽亂。樞紐已脫。亦必死之候也。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發(fā)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目】鰲按。此二條。皆回陽之法。厥陰者。肝脈。灸。灸其俞。所以使陽回也。未經(jīng)汗下而煩躁。為陽盛。汗下后而煩躁。為陽虛。用姜附以回陽。用參苓以滋陰。則煩躁止而外熱除??率纤^陰陽雙補法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少陰病下利。固宜用白通湯升陽溫中之法矣。若不早治。至于既吐且利。手足厥冷。寒邪之侵凌。微陽之擾亂。已見端矣。甚則陽為陰侮而煩生。陰欲凌陽而躁作。內(nèi)實真寒。

    外現(xiàn)假熱。此陰躁之死癥欲成矣。非急急助火之源。何以消嚴寒之勢乎。四逆湯。蘇脈之沉也。

    附子湯用芍藥。引陽入陰。術苓兼治脾土。以勝腎邪。白通湯升陽止利。吳茱萸湯兼溫厥陰。各溫法之不同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目】朱肱曰。傷寒陰盛格陽者。身涼。脈沉細疾。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

    不欲飲水者。宜霹靂散。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藥通散寒氣。然后熱氣上行。汗出乃愈?;鹧嫔?。丹砂丸并主之。

    柯琴曰。脈暴出者。孤陽獨行也。微續(xù)者。少陽初生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目】張兼善曰。心煩不得臥。而無躁癥。則與真陽發(fā)動迥別。蓋真陽發(fā)動。必先陰氣四布。

    為嘔為利。為四逆。乃致煩而且躁。魄汗不止耳。今但心煩不臥。而無嘔利四逆等癥。是其煩為陽煩。乃真陰為熱邪煎熬也。故必解熱生陰以為主治。少緩則無及矣。

    朱肱曰。傷寒陰癥似陽者。陰發(fā)躁。反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為主。諸數(shù)為熱。諸遲為寒。

    無如此最驗也。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癥也。身微熱者。里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不看脈。以虛陽上格之燥。誤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秘要云。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病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也。

    如本條里熱甚而里不和。則又以黃連阿膠湯主之也。

    【綱】仲景曰。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吐利止而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目】喻昌曰。下利六七日。本熱去寒起之時。尚兼咳渴心煩不眠等癥。則是熱邪摶結水飲。

    以故羈留不去。用本湯以利水潤燥。不治利而利自止也。

    柯琴曰。二三日心煩。是實熱。六七日心煩。是虛煩。蓋咳嘔煩渴者。腎水不升。下利不眠者。

    心火不降耳。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