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花遠(yuǎn)志

    拼音注音Huánɡ Huā Yuǎn Zhì別名

    黃金卵、吊吊黃、黃花雞骨(《江西草藥》),雞根、小荷苞、雞肚子果、荷苞山桂花(《云南中草藥》)。

    出處

    《江西草藥》

    來源

    為遠(yuǎn)志科植物黃花遠(yuǎn)志。秋、冬采收、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溝邊、雜木林中,分布西南、華東和陜西、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5米。根木質(zhì),外皮淡褐色,肉質(zhì),內(nèi)面淡黃色。莖直立,圓柱形,少分枝。單葉互生;葉片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7~10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常有皺波,側(cè)脈約6對,在下面突出;有柄。總狀或圓錐狀花序,下垂,長達(dá)15厘米;花黃色,有紅暈;花萼2輪,外輪3,甚小,內(nèi)輪2,花瓣狀;花瓣3,中間龍骨瓣背面頂部有細(xì)裂成8條雞冠狀的附屬物,兩側(cè)的花瓣2/3部分與花絲貼生;雄蕊8,花絲下部3/4合生成鞘。果扁平。成熟時紅褐色,兩瓣開裂。種子2枚,黑色?;ㄆ谙?、秋季。

    藥理作用

    根的香豆精部分對小鼠有一定的止咳作用(SO2引咳法)。

    性味

    ①《江西草藥》:"甘,微溫。"

    ②《云南中草藥》:"甘辛,平。"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補虛消腫,調(diào)經(jīng)活血,治感冒,風(fēng)濕疼痛,肺癆,水腫,產(chǎn)后虛弱,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

    ①《江西草藥》:"祛痰利竅,安神益智。"

    ②《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補虛消腫。治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肺癆,水腫,產(chǎn)后虛弱,泌尿道感染,早期乳腺炎,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③《云南中草藥選》:"調(diào)經(jīng)活血,祛風(fēng)除濕,消炎止痛。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腰腿疼痛,跌打損傷,急慢性胃腸炎,風(fēng)濕性心臟病,婦女腰痛,子宮脫垂。"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2~3兩)。

    復(fù)方

    ①治肝膿腫:雞根,香樟、草血竭、菖蒲、通光散各五錢。水煎服,每天一劑,分三次服。(《全展選編·內(nèi)科》)

    ②治肺結(jié)核:鮮黃花遠(yuǎn)志根二兩,豬肺四兩。水煎,服湯食肺,每日一劑。

    ③治黃腫:鮮黃花遠(yuǎn)志根二兩。水煎服,紅糖為引。

    ④治失眠:黃花遠(yuǎn)志根五錢至一兩,茯神五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⑤治跌打損傷:鮮黃花遠(yuǎn)志根二兩,杜衡根一錢。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別名托柄菇、平緣托柄菇、蘑菇來源真菌類擔(dān)子菌綱傘菌目傘菌科白托柄菇Amanitopsis volvata Sacc.,以子實體入藥。生境分布夏秋兩季生于林內(nèi)地上。分布于河北、陜西、江蘇、安徽。性味苦,溫。功能主治追風(fēng),散寒,舒筋,活絡(luò)。備注......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接骨拼音注音Bái Jiē Gǔ別名接骨草、玉接骨、接骨丹、金不換、橡皮草、白龍骨、六厘草、猢猻節(jié)根、血見愁[浙江]來源爵床科白接骨屬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 (S. Moore) E. ......
  • 拼音注音Bái Jì Tún別名白旗、白鰭、白鰭豚、白江豬英文名suckling pig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淡水豚科白暨豚的脂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采收和儲藏:白......
  • 《中藥大辭典》:白木拼音注音Bái Mù別名野黃皮、雞卵黃(《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小柑、小郎傘、搽散、野辣椒(《廣西藥植名錄》)。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蕓香科植物大管的根或根皮。生境分布生于曠野,叢林。分布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小......
  •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本草再新》來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體。4~9月間采收。以5月與8月為盛產(chǎn)期。采時宜在早、晚或陰雨天,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淘凈,揀去雜質(zhì),曬干或烘干。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