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表里俱見之證∶或半在表,或半在里之證者,謂前表里二證,病在相參。有欲汗之而有里病,欲下之而表病未解;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當(dāng)和解。傷風(fēng),白虎湯(二十二);傷寒、中風(fēng)或兩感,小柴胡湯(九)。一法不問風(fēng)寒暑濕,用涼膈散(二十三)、天水散(五十二)二藥合一服,用煎解之。
或表熱多,里熱少,天水一,涼膈半;或里熱多,表熱少,涼膈一,天水半;表熱極,里有微熱,身疼頭痛,或?;驀I,不可汗吐下者,天水、涼膈散合和解之。解之又不能退其熱者,用黃連解毒湯;表里之熱俱微者,五苓散(二十四);表里之熱俱盛者,大柴胡湯(八)微下之,更甚者大柴胡合大承氣湯(十)下之,雙除表里之熱。服雙解散(五十四)之后若不解,病已傳變,后三日在里,法當(dāng)下之。殊不知下之太早,則表熱乘虛而入里,遂成結(jié)胸、虛痞、懊 、發(fā)黃之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但宜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勢或有汗而愈,或無汗氣和而愈。用小柴胡(九)、涼膈(二十三)、天水(五十二),合和主之。病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涼膈散合和而解之,或小柴胡合解毒湯(二十一)。如服,熱勢未退者,大柴胡(八)合三一承氣湯(十三)。表里俱微,半表半里,若里微者宜大柴胡(八)合黃連解毒湯(二十一)合服。諸小柴胡湯證后病不解,表里熱勢更甚,而心下急郁微煩;或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不利;或陽明病多汗;或少陰病下利清水,心下痛而口干;或太陰病腹?jié)M而痛;或無表里證但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而數(shù),而脈在肌肉實數(shù)而滑者,并宜大柴胡湯(八)。病至七、八日,里熱已甚,表漸微,脈雖浮數(shù),用三一承氣湯(十三)合解毒下之。下證未全,不可下者,用白虎湯(二十二)或人參石膏湯(三十五)。脈洪、躁,里有微熱,不可汗者,用黃連解毒湯(二十一)。
(公元 1742 年)清.吳謙(六吉)等編。九十卷。包括《訂正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及“四診”、“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 “痘疹”、“種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訣。各分子目,有圖說方論,此較簡明易學(xué)。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表里俱見之證∶或半在表,或半在里之證者,謂前表里二證,病在相參。有欲汗之而有里病,欲下之而表病未解;汗之不可,吐之又不可,法當(dāng)和解。傷風(fēng),白虎湯(二十二);傷寒、中風(fēng)或兩感,小柴胡湯(九)。一法不問風(fēng)寒暑濕,用涼膈散(二十三)、天水散(五十二)二藥合一服,用煎解之。
或表熱多,里熱少,天水一,涼膈半;或里熱多,表熱少,涼膈一,天水半;表熱極,里有微熱,身疼頭痛,或?;驀I,不可汗吐下者,天水、涼膈散合和解之。解之又不能退其熱者,用黃連解毒湯;表里之熱俱微者,五苓散(二十四);表里之熱俱盛者,大柴胡湯(八)微下之,更甚者大柴胡合大承氣湯(十)下之,雙除表里之熱。服雙解散(五十四)之后若不解,病已傳變,后三日在里,法當(dāng)下之。殊不知下之太早,則表熱乘虛而入里,遂成結(jié)胸、虛痞、懊 、發(fā)黃之證,輕者必危,危者必死,但宜平和之藥,宣散其表,和解其里,病勢或有汗而愈,或無汗氣和而愈。用小柴胡(九)、涼膈(二十三)、天水(五十二),合和主之。病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涼膈散合和而解之,或小柴胡合解毒湯(二十一)。如服,熱勢未退者,大柴胡(八)合三一承氣湯(十三)。表里俱微,半表半里,若里微者宜大柴胡(八)合黃連解毒湯(二十一)合服。諸小柴胡湯證后病不解,表里熱勢更甚,而心下急郁微煩;或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不利;或陽明病多汗;或少陰病下利清水,心下痛而口干;或太陰病腹?jié)M而痛;或無表里證但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而數(shù),而脈在肌肉實數(shù)而滑者,并宜大柴胡湯(八)。病至七、八日,里熱已甚,表漸微,脈雖浮數(shù),用三一承氣湯(十三)合解毒下之。下證未全,不可下者,用白虎湯(二十二)或人參石膏湯(三十五)。脈洪、躁,里有微熱,不可汗者,用黃連解毒湯(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