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盛陽郁,發(fā)而為熱,則熱蒸皮毛,泄而為汗,若其人但頭上汗出,陽壅遏于上,未至盛實于中也。濕在太陽之經(jīng),脈絡壅阻,是以背強。陽氣郁遏,不得透發(fā),故皮膚惡寒,欲得被覆向火。俟其濕熱內(nèi)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則胃敗氣逆,噦而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陰土濕,木氣不達,肝脾郁陷,而生下熱。熱在丹田,而胸中無熱,惟有濕寒,雖渴欲得水,而卻不能飲,止是口中煩燥而已。以其陽郁于上,故頭汗口渴。舌竅于心,陽虛火敗,肺津不布,凝塞心宮,故舌上如胎,如胎則非熱盛生胎矣。蓋濕證不論寒熱,總因陽虛,陽郁不達,是以生熱,陽氣極虛,則不能化熱,止是濕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