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鬣羚骨

    拼音注音Liè Línɡ Gǔ英文名Bone of mane antelope出處

    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苿游秣嗔绲乃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Bechstein.

    采收和儲藏:四季獵捕,剝皮取骨骼,掛通風處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石崖上,善跳躍,獨棲,性剛強。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青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鬣羚,體形中等,身長1.4-1.7m,尾長9-11cm,肩高1.1m,重可達120kg。耳寬大, 頸背有鬃毛。吻端裸露,雌雄均有角,雄角較大,長達20cm,基部粗而先端尖,除尖端外均具環(huán)棱。全身黑色稍帶棕色,上下唇白色,耳背黑棕色。腹部及鼠蹊部黑褐色,尾尖黑色。個體毛角差異較大。

    性狀

    性狀鑒別,骨長而粗裝,常帶有蹄子,前后肢皆由3節(jié)組成,各節(jié)微彎曲。前肢上節(jié)與中節(jié),各長約26cm,下節(jié)較細短。后肢上節(jié)長約30cm,中節(jié)長約35cm,下節(jié)亦較短小。外表灰白色。骨質不甚沉重,質硬,斷面灰白色,不透明,髓腔空虛,油質不重。氣微腥,味微咸。

    歸經(jīng)

    入肝、腎二經(jīng)

    性味

    味辛;咸;性溫

    注意

    素體熱盛者慎服。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強筋骨;祛風濕;通絡止痛。主腰膝酸痛;風濕痹痛;麻木不仁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祛風、止痛的功能。主治風濕肢節(jié)酸痛、麻木不仁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òu Lǐ Pí別名鼠李皮。來源藥材基源:為鼠李科植物達烏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的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amnus davurica Pall.采收和儲藏:夏末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
  • 《中藥大辭典》: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別名新疆圓柏、雙子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阿爾叉、霍寧-阿爾茨(蒙名)。出處《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來源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球果。春、夏采,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地、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別名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葉、后庭花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以根、莖、葉入藥。春秋采根及莖,開花前采葉,......
  • 《中藥大辭典》:臭梧桐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實或帶宿萼的果實。功能主治《上海常用中草藥》:“祛風濕,平喘?!坝梅ㄓ昧績扰K:煎湯,3~5錢。外用:敷貼。復方①治氣喘及風濕痛:臭梧......
  • 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Gēn別名芙蓉根(《綱目拾遺》)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秋后采收,除去泥雜及莖葉。化學成分含賴桐二醇烯酮、賴桐酮、赪桐甾醇。性味①《浙江民間草藥》: “味苦,性寒?!阿凇端拇ㄖ兴幹尽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