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總病論》 傷寒勞復(fù)證

    作者: 龐安石

    病新瘥后,氣血津液衰耗,慎勿為諸勞動事。凡言語思慮,勞神梳沐,澡 勞力,則生熱而復(fù)病如初也。又新瘥后,精髓枯燥,切不可為房事,犯房事勞復(fù)必死。魏督 顧子獻病瘥后,華 囑之,慎勿為勞事,余勞尚可,女勞即死。此是女勞復(fù),非陰陽易也?!端貑枴吩啤貌岫兴z者,是新瘥后腸胃尚弱,若多食則難消化,而復(fù)病如初也,此是食復(fù)新瘥,強人足兩月,虛弱人足百日,則無復(fù)病矣。

    天行勞復(fù),頭痛,四肢疼,蔥豉湯

    蔥白豉(半升)

    水二升半,煎蔥爛,去滓,入雄鼠屎三七枚,末之和勻,分再服,未瘥更作。

    天行勞復(fù)作熱,且至晚則腰背痛,頭項強重,葛根姜豉湯。

    芍藥 生姜(各一兩半) 豉 蔥白(各二合半) 葛根(二兩)

    咀,水三升,煎二升,下豉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

    大病瘥后勞復(fù),枳實梔子湯。

    枳實(一分) 肥梔子(十二個) 香豉(半升)

    漿水三升,煮枳實、梔子至二升,下豉煮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溫覆微汗。食復(fù)者加大黃棋子大七枚,同煎服之愈。

    療傷寒已瘥,勞復(fù)如初,脈浮無汗者,桂枝梔子湯。(自汗者去麻黃。)

    梔子(十二個) 豉(半升) 桂枝 麻黃(各一兩)

    咀,水三升,煎至二升,下豉取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溫覆取小汗瘥。

    療傷寒勞復(fù)如初,自汗出者,脈浮滑,煩躁甚,宜此方。

    梔子石膏香豉湯

    梔子(十六個) 石膏(四兩) 香豉(一兩,綿裹)

    水三升,先煮二味至二升半,下豉,煮取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一法湯成入雄鼠矢二七枚,末良。)

    病未平復(fù),后勞動致熱氣攻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fēng)狀,栝蔞湯

    栝蔞根(四兩,無黃脈者) 淡竹茹(半斤)

    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日二三服,溫與之。

    婦人病未平復(fù),因夫所動,小腹篡中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動,無熱證者,附子黃 湯。

    白術(shù) 當(dāng)歸 桂枝 附子 甘草 芍藥 人參(各半兩) 黃 (三分) 生姜(一兩半)

    咀,水四升,煮至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盞,食久再服,溫覆取小汗。

    男子勞房成復(fù)病,鼠屎湯

    薤根(一升) 鼠屎(二十一個,為末。矢頭尖硬者,即是牡鼠也。)

    水三升半,煮薤根至一升半,去滓,下鼠矢末,再煎三沸,溫飲一盞,相次三服。衣覆必有粘汗為效,未汗再作一劑,兼治陰陽易神驗。

    男子房勞復(fù)發(fā)熱,口噤,臨死舌出數(shù)寸。又始得病,百節(jié)痛如被打,渾身沉重,恍惚失措,脈促而絕不可治;或有吐涎不止,或有譫妄煩亂者,皆不可治。

    天行瘥后,勞復(fù)發(fā)熱,嘔吐食不下,蘆根湯。

    蘆根(半升) 生姜(二兩) 橘皮 枇杷葉(各一兩)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大效。心煩躁加石膏二兩,加水一升,煮二升。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
  • 作者:
    祁坤
  • 作者: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xué)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