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山黧豆

    《全國中草藥匯編》:大山黧豆別名

    茳茫香豌豆、山豇豆

    來源

    豆科大山黧豆Lathyrus davidii Hance,以種子入藥。

    生境分布

    東北、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

    功能主治

    鎮(zhèn)痛。主治子宮內(nèi)膜炎及痛經(jīng)。

    用法用量

    0.4~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大山黧豆拼音注音Dà Shān Lí Dòu別名

    茳芒山黧豆、大豌豆。

    英文名all grass of David vetchling出處

    始載于《東北植物檢索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茳芒香豌豆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thyrus davidii Hance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成熟后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林下或林緣、草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陜西、甘肅、山東、河南等地。

    原形態(tài)

    茳芒香豌豆 多年生草本,高80-100cm。莖近直立或斜升,圓柱狀。葉直生;托葉大,半箭頭形,全緣或下緣稍有鋸齒;偶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6-8片,上部葉軸頂端常具分歧的卷須,下部葉軸多為單一的卷須或成長刺狀;小葉片卵形或橢圓形,有時為菱狀卵形或長卵形,長4-10cm,寬1.5-6cm,先端鈍或圓形,具短刺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兩面無毛,下面帶蒼白色;葉脈網(wǎng)狀。總狀花序腋生,通常有花10余朵;萼鐘形,萼齒三角形至錐形,花黃色,長1.6-2cm,雄蕊10,二體,子房無毛。莢果條形,兩面膨脹,長6-10cm,寬約5mm,無毛。種子多數(shù),近球形,徑約3mm。花期6-7月,果期8-9月。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主痛經(jīng);有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種子:有鎮(zhèn)痛的功能。用于子宮內(nèi)膜炎及月經(jīng)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參拼音注音Cì Shēn別名刺仙茅、川參來源川續(xù)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藥。秋冬采集,切片曬干或鮮用。除前種外,尚有細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
  • 拼音注音Cì Yè Sǒnɡ Mù別名鳥不企、雞云木、鷹不扒、雷公木英文名bark of Spinyleaf Aralia出處始載于《福建師范學院學報》。來源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長刺楤木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alia spinif......
  • 拼音注音Cì Yè Sū Tiě來源藥材基源:為蘇鐵科植物華南蘇鐵的根或種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cas rumphii Miq.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國華南各地廣為栽培,長江流域有盆栽。資源分布:原產(chǎn)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北部、越南、緬甸......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別名苦顛茄、苦天茄(《云南中草藥》)。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果實。秋季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間林下或荒坡。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1米。莖直立,具分枝,全體密被黃硬毛和針......
  • 拼音注音Cì Tiān Qié Yè出處《云南中草藥》來源為茄科植物刺茄子的葉。夏、秋采集,曬干或鮮用。性味微苦,涼。功能主治消炎止痛,解毒止痙。治小兒驚厥。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