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內(nèi)作結胸。其病心下堅滿,按之如石,硬而痛,項強如柔 狀,其脈寸口浮,關上尺中皆沉,或沉緊,名曰結胸也。下之則和,宜大陷胸湯。(今作煮散煎之。)
大黃(一兩半) 芒硝(一兩八錢半) 甘遂(末,一字)
異末,先以水一升半,煎大黃半升,絞去大黃滓,下硝末,更煮一二沸,內(nèi)甘遂末,和勻,溫分二服。一服快利,止后服。如作煮散,即先以水一盞,煎大黃末四錢匕,至八分,下硝末二錢匕,候化勻,下甘遂末半錢匕,沸勻,溫服之。移時未利,再煎一服,快利為度。
臟結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口脈浮,關上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生者,難治。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不可攻也。
結胸證,其脈尺寸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復宜發(fā)汗也。)
結胸證悉具,煩躁甚者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宿熱動膈,短氣煩躁,心下懊 ,陽氣內(nèi)陷,心下固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也。
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宜大陷胸湯。
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燥而渴,日晡則少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jié)M而痛不可近者,宜大陷胸湯。
虛弱家不耐大陷胸湯,即以大陷胸丸下之。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 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大黃(四兩) 葶藶子(一兩半) 樸硝(一兩八錢) 杏仁(二合)
杵二味,內(nèi)杏仁、樸硝,合研如脂,丸如彈子大,抄甘遂末一錢,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不下更服。
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宜小陷胸湯。
半夏(六錢半) 黃連(一分) 栝蔞(一枚,用四錢)
咀,水三升,煮栝蔞至二升,下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溫服一盞,食頃再服,一日盡劑,微解下黃涎即愈。
太陽病下之,脈促者不結胸,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shù)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xié)熱而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方。(小陷胸者非也。)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貝母(三分)
細末,內(nèi)巴豆研勻,白飲調(diào)下一錢,羸人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未利啜熱粥投之;利過不止,飲冷粥止之。
龐曰∶近世治結胸,多行針頭丸,用硫黃,陽起石者,若病熱毒甚者,必死,唯治冷結寒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