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太陽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不解致逆成壞證,觀其脈證犯何經,難辨陰陽六經證,重困垂危莫可憑,惟用獨參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注】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不解,若吐、若下、著溫針,茍或相當即成解證。如其不當,不但病不解,或因而致逆變成壞怔,當觀其脈證,知犯何經之逆。如汗后亡陽、渴躁譫語,下后寒中、結胸痞硬,吐后內煩腹?jié)M,溫針后黃、衄、驚、狂之類,隨證治之可也。甚或脈微欲絕,神昏不能言,循衣摸床,叉手冒心等、重困垂危,難辨陰陽,六經莫可憑之怔。此時此際,惟用人參煎湯,徐徐冷服,以待其機。倘得鼻上津津有汗,則為可生之兆也。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太陽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不解致逆成壞證,觀其脈證犯何經,難辨陰陽六經證,重困垂危莫可憑,惟用獨參煎冷服,鼻上津津有汗生。
【注】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不解,若吐、若下、著溫針,茍或相當即成解證。如其不當,不但病不解,或因而致逆變成壞怔,當觀其脈證,知犯何經之逆。如汗后亡陽、渴躁譫語,下后寒中、結胸痞硬,吐后內煩腹?jié)M,溫針后黃、衄、驚、狂之類,隨證治之可也。甚或脈微欲絕,神昏不能言,循衣摸床,叉手冒心等、重困垂危,難辨陰陽,六經莫可憑之怔。此時此際,惟用人參煎湯,徐徐冷服,以待其機。倘得鼻上津津有汗,則為可生之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