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來源』本品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干燥內(nèi)殼。
『常用名』烏賊骨、墨魚骨、黑魚骨。
『產(chǎn)地』浙江、福建。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用水浸漂3~5天,每天換水一次,撈起濾干,日曬夜露3天,干后用小刀削去硬殼,切段使用。取其止血作用,取凈海螵蛸放入鐵罐內(nèi),放入武火中煅呈焦黑色即可。
『用量』6~9克。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來源』本品為烏賊科動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干燥內(nèi)殼。
『常用名』烏賊骨、墨魚骨、黑魚骨。
『產(chǎn)地』浙江、福建。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用水浸漂3~5天,每天換水一次,撈起濾干,日曬夜露3天,干后用小刀削去硬殼,切段使用。取其止血作用,取凈海螵蛸放入鐵罐內(nèi),放入武火中煅呈焦黑色即可。
『用量』6~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