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圖經(jīng)》 蒲公草

    作者: 蘇頌

    蒲公草(圖缺),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平澤田園中皆有之。春初生苗,葉如苦苣,有細刺;中心抽一莖,莖端出一花,色黃如金錢;斷其莖有白汁出,人亦啖之。俗呼為蒲公英,語訛為仆公罌是也。水煮汁以療婦人乳癰,又搗以傅瘡,皆佳。又治惡刺及狐尿刺,摘取根莖白汁涂之,惟多涂立瘥止。此方出孫思邈《千金方》。其序云∶余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至?xí)运旎纪床豢扇?。?jīng)十日,痛曰深,瘡日高碩,色如熟小豆色。嘗聞長者之論有此方,遂依治之。手下則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fù)。楊炎《南行方》亦著其效云。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