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姜、附峻熱之劑,遂令三焦閉澀,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用獨圣散吐之。如時月寒涼,宜于暖室不透風(fēng)處,用火一盆,以借火力出汗。次以導(dǎo)水禹功散,量虛實瀉十余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齊行。既汗、下、吐訖,腑臟空虛,宜以淡漿粥養(yǎng)腸胃二、三日,次服五苓散、益元散同煎,燈心湯調(diào)下。如勢未盡,更宜服神助散,舊名葶藶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小便。不利小便,非其法也。既平之后,宜大將息。忌魚、鹽、酒、肉、果木、房室等事,如此三年則可矣。如或不然,決死而不救也。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夫男子婦人,病水濕瀉注不止,因服豆蔻、烏梅、姜、附峻熱之劑,遂令三焦閉澀,水道不行,水滿皮膚,身體痞腫,面黃腹大,小便用獨圣散吐之。如時月寒涼,宜于暖室不透風(fēng)處,用火一盆,以借火力出汗。次以導(dǎo)水禹功散,量虛實瀉十余行,濕去腫減則愈矣,是汗、下、吐三法齊行。既汗、下、吐訖,腑臟空虛,宜以淡漿粥養(yǎng)腸胃二、三日,次服五苓散、益元散同煎,燈心湯調(diào)下。如勢未盡,更宜服神助散,舊名葶藶散,可以流濕潤燥,分陰陽,利小便。不利小便,非其法也。既平之后,宜大將息。忌魚、鹽、酒、肉、果木、房室等事,如此三年則可矣。如或不然,決死而不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