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賈真孫曰∶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wàn)物濕潤(rùn),秋涼則萬(wàn)物干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土脆弱之人,易為感冒,豈必水不流而后為濕哉?人只知風(fēng)寒之威嚴(yán),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于冥冥之中也?!恫∈健吩啤弥T強(qiáng)直、積飲等證,皆屬于濕?;?腫體寒而有水氣,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熱入里極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守真師曰∶葶藶?zāi)鞠闵⑾律褴和?,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wú)出乎此也。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濕熱內(nèi)深發(fā)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 。一身盡腫痛,或無(wú)汗,是濕流關(guān)節(jié),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術(shù),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內(nèi)水不利,切勿利之,重?fù)p津液也,宜防風(fēng)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其濕證有二,濕熱證多,濕寒證少,當(dāng)以脈證明辨之。如脈滑數(shù),小便赤澀,引飲,為濕熱證;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利,身疼,自汗,為寒濕證。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蒼術(shù)、木瓜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