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加劑除濕湯治氣虛傷濕,身重腰疼,四肢微冷,或嘔逆,或溏泄,并主之。
蒼術(shù)(炒)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一兩) 干姜(炮) 茯苓(各二兩) 橘紅 辣桂 濃樸(制。
上銼。每服三錢(qián),姜棗煎服。
茯苓白術(shù)湯治受濕身體痛重。
茯苓 干姜(炮) 甘草(炙) 白術(shù) 辣桂 蒼術(shù)(炒,等分)
上銼。每三錢(qián),水煎服。
腎著湯治腎虛受濕,小便自利,腰冷而痛重。
干姜(炮) 茯苓(各二兩)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一兩)
上銼。每二錢(qián)半,水煎服,加桂亦得。
黃 建中湯治傷濕,鼻塞身痛。
黃 (微炙) 辣桂(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白芍藥(六兩)
上粗散。每服三錢(qián),姜四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不換金正氣散治濕,益脾順氣,加茯苓、生姜。(方見(jiàn)寒類。)
神術(shù)丸 治濕消飲。(方見(jiàn)痰涎類。)可用正氣散送下。
生附除濕湯治寒濕交攻,身體冷痛。
附子(生,一兩) 蒼術(shù)(制,一兩半) 白術(shù) 濃樸(制,半兩) 宣木瓜 甘草(炙。各三錢(qián)半)
上銼。每服四錢(qián),水二盞,姜十濃片,煎一盞,食前,微溫服。
桂枝附子湯治風(fēng)濕相搏,汗出氣短,身體煩疼,微腫,惡風(fēng)不欲去衣。
辣桂(二兩) 白術(shù) 附子(熟。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qián)半,水盞半,姜七片,棗二枚,煎一盞,食前,微溫服。小便不利、悸氣加茯苓;痹加防己,腹痛加芍藥。
甘草附子湯治中濕小便不利,大便自利。
附子(熟,一個(gè)七錢(qián),凈者)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一兩) 辣桂(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qián),姜七片煎,食前,微溫服。汗出加防風(fēng),悸氣加茯苓。
術(shù)附湯治傷濕,大小便皆自利。
白術(shù)(二兩) 甘草(炒,一兩) 附子(熟,七錢(qián)半)
上銼細(xì)。每服三錢(qián),姜七片,水盞半,煎一盞,食前,微溫服。
五苓散治濕證,小便不利。經(jīng)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見(jiàn)水飲類。)
茵陳湯治濕氣淤熱發(fā)黃,小便秘澀,渴引水漿。
茵陳蒿(一兩半) 大黃(半斤) 小紅梔子(十枚)
上銼。每服三錢(qián),水煎服。五苓散亦治發(fā)黃,二藥夾煎尤穩(wěn)。
濕瀉身痛方五苓散加蒼術(shù),煎點(diǎn)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