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氣功外氣療法》 咳嗽

    【病因】

    (一)外感咳嗽:多由外邪犯肺所致。風寒或風熱之邪束于肌表,傷及肺衛(wèi),肺氣壅遏不宣,清肅失職,發(fā)為咳嗽。

    (二)內傷咳嗽:除肺部病變外,多由它臟有病,累及于肺。如脾失健運,濕痰內生,壅遏肺氣;或肝郁化火,上犯于肺;或肝腎陰虛火旺,邪火犯肺等,均可使肺失清肅,氣逆而咳。

    【癥狀】

    (一)外感咳嗽:因于風寒者,咳嗽痰多稀白,鼻塞流涕,苔薄白,脈浮;因于風熱者,咳嗽痰粘稠,咽痛口渴,身熱,苔薄黃,脈浮數(shù)。平掌測試檢查:胸部兩側多有密集、寒涼氣感或左右氣感不平衡。

    (二)內傷咳嗽:因于痰濕者,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作悶,苔白膩,脈濡滑,因于肝火犯肺者,氣逆嗆咳,面紅咽干,咳引脅痛,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平掌測試檢查:在胸腹部多有密集、阻滯、麻脹的氣感。

    【治療】

    (一)發(fā)功:

    1.患者坐位。先按揉膻中、肺俞、中府、云門、風門穴。

    2.以平掌式,用推拉顫手法向膻中、中府、云門、肺俞發(fā)氣,各6息或12息;并從中府、云門順肺經導引氣脈至手,使上下氣機平衡。

    以平掌式,用震顫法向膻中、中脘發(fā)氣14息,再用拉引手法順足陽明胃經向下導引氣機,使氣機上下平衡。

    加減:外感咳嗽者,加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按揉風池各24次。內傷咳嗽,脾陽不振,濕聚生痰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中脘發(fā)氣,并順足陽明胃經向下肢導引氣機至豐隆穴;再以平掌式,用震顫手法向中脘、丹田、穴發(fā)氣24息。

    肝火犯肺,肺失肅降者,加平掌式,用震顫手法向肝俞、章門、期門發(fā)氣11息;再用推引手法順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向下肢導引,使氣機平衡。

    (二)氣功針刺:將毫針刺入膻中、內關、合谷、肺俞。然后以龍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導引氣機,使各針體氣感平衡。

    (三)輔助練功:

    1.摩胸“呬”字功:患者站立或平坐。叩齒36次,攪津3咽,送入兩肺之中,再送入周身皮毛,復還丹田。然后兩手放于同側胸部,并慢慢吸氣,呼氣時口念“呬”字訣,兩掌同時摩胸,做7息。有降肺氣,清肺火的作用。適用于外感咳嗽。每日練2~4次。

    2.服白氣功:姿勢及叩齒、咽津等同上。意想白氣,并以鼻吸之滿口,呼氣時慢慢送至兩肺,再充入周身皮毛,做7次;有補益肺氣的作用,適用于肺氣虛者。每日練2~4次。

    3.理肺導引功:

    (1)拍捶背脊:右肢上舉。將掌心貼在大椎穴處,以腕力輕拍9次,同時叩齒;再用左掌以同法拍擊9次;然后用手握空拳左右交互捶背部和胸部,同時叩齒9次。

    (2)寬胸理氣:先以左掌在胸部從左向右推,從上逐漸向下,至心口窩為1次,推9次。再以右手向左推9次。

    (3)降氣化痰:用兩手掌平放在同側鎖骨下,逐漸向小腹部推9次。

    (4)理氣通經:用左手掌從右胸部經右肩部,上肢內側,推至指尖,再反轉至手背,經上肢前外側,肩上面推至右胸,共9次;然后以同法用右手推左側9次。用于外感、內傷咳嗽,每日練2~4次。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