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評琴書屋醫(yī)略》 嘔吐

    (霍乳嘔吐見下腹痛癥與此不同切勿混治)

    嘔吐一癥,屬足陽明胃經(jīng)有寒、有熱、有虛,患此最宜明辨。其因寒而嘔吐者,脈必遲(唇舌白惡飲)。因熱而嘔吐者,脈必數(shù)(唇頰赤口燥渴)。因虛而嘔吐者,脈必虛(唇白面黃倦怠嗜臥)。果能因脈辨癥施治,必效。茲擬癥近于熱者立一安胃降逆輕劑以便因癥加減。

    金釵斛五錢,先煎  制半夏一錢半  細甘草三分  結(jié)云苓三錢  化橘紅四分  鮮竹茹

    加生姜一錢同煎(或去甘草,甘能守中壅氣發(fā)嘔,因石斛苦,故少佐耳)。

    如確審得脈數(shù)熱盛,加石膏、粳米或麥冬、鮮蘆根(經(jīng)驗方石膏、粳米、麥冬、蘆根煎代茶,止熱嘔頗佳)。方內(nèi)生姜、橘紅或減少,或不用。若脈遲有寒者去石斛、竹茹加砂仁,或蔻仁,或獨加方內(nèi)生姜用三四錢,或五六錢。寒重者加至兩零必效。若脈虛屬中氣虛者,去石斛、竹茹加白術(shù)、人參、大棗。虛而兼寒者,再加附子、干姜。至若嘔吐而寒熱往來者少陽癥也,宜另用小柴胡湯主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