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鵜鶘脂油

    《中藥大辭典》:鵜鶘脂油拼音注音Tí Hú Zhī Yóu出處

    《綱目》

    來源

    為鵜鶘科動(dòng)物斑嘴鵜鶘脂肪所熬之油

    原形態(tài)

    動(dòng)物形態(tài)詳"鵜鶘嘴"條。

    性味

    《綱目》:"咸,溫,滑,無毒。"

    功能主治

    《綱目》:"涂癰腫,治風(fēng)痹,透經(jīng)絡(luò),通耳聾。"

    復(fù)方

    治耳聾:淘鵝油半匙,磁石一小豆,麝香少許。和勻,以綿裹成挺子塞耳中,口含生鐵少許,用三、五次即有效。(《青囊雜纂》)

    各家論述

    《綱目》:"淘鵝油性走,能引諸藥透入病所拔毒,故能治耳聾、痹、腫毒諸病。"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鵜鶘脂油拼音注音Tí Hú Zhī Yóu英文名Pelican fat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綱目》:鵜鶘,剝?nèi)∑渲净尤?,就以其嗉盛之,則不滲漏,他物即透走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鵜鶘科動(dòng)物斑嘴鵜鶘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elecanus roseus Gmelin

    采收和儲(chǔ)藏:取得脂肪后,熬化放冷置于鵜鶘喉囊中保存。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棲息在沿海沼河川地帶。性喜群居和游泳。以魚為主要食料。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guó)河北以南的東部地區(qū)。

    原形態(tài)

    斑嘴鵜鶘,大型鳥類,體長(zhǎng)約1.5m。嘴長(zhǎng)而寬大,淺紅黃色中帶有藍(lán)黑色斑點(diǎn)嘴下有一大暗紫色的囊。頭、頸白色,枕有僂紅色羽冠,后頸有1條長(zhǎng)的粉紅色翎領(lǐng)。上背、肩羽以及翅上的三級(jí)飛羽和中小覆羽等均淡黃褐色。肩、上背較淺,羽緣白或褐色;翼大而闊,第5枚次級(jí)飛羽缺如;初級(jí)和次級(jí)飛羽、初級(jí)覆羽黑褐色,初級(jí)飛羽較深;下背、腰白而沾些淡紅色。尾羽銀灰色,尖端蒼白,羽干末端黑褐色,基部淺黃色。胸腹白色,胸羽成矛狀;脅、腋羽和尾下覆羽與腰同色。虹膜淡紅黃色;眼臉及眼周橙黃色;眼先青鉛色。腳棕黑色,4趾間有全蹼相連,爪角黃色。

    歸經(jīng)

    腎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溫

    功能主治

    拔毒;通絡(luò)。主癰腫;行痹;耳聾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綿裹塞耳。

    復(fù)方

    治耳聾: 淘鵝油半匙,磁石一小豆,麝香少許和勻,以綿裹成挺子塞耳中,口含生鐵少許,用三、五次即有效。 (《青囊雜纂》)

    各家論述

    《綱目》:淘鵝油性走,能引諸藥透入病所拔毒,故能治耳聾、痹、腫毒諸病?!毒V目》:涂癰腫,治風(fēng)痹, 透經(jīng)絡(luò),通耳聾。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暴馬子拼音注音Bào Mǎ Zǐ別名荷花丁香、白丁香來源木犀科丁香屬植物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mandshurica (Maxim.) Hara ,以樹干及枝條......
  • 《中藥大辭典》:杯莧拼音注音Bēi Xiàn別名蛇見怕(《海南植物志》),鏡而草、蛇驚慌、細(xì)葉蛇總管、拔子彈草(《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cè)》)。出處《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cè)》來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全草。全年可采。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河......
  • 拼音注音Bēi Xiàn Gēn來源藥材基源:為莧科植物杯莧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yathula prostrata(L.) Bl.[Achyranthesprostrata L.」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或小河邊。資源分布:分......
  • 拼音注音Bēi Jú別名小紅蒿、紅蒿枝來源菊科杯菊Cyathocline purpurea (Buch.-Ham.) O. Ktunze,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廣西、廣東、貴州、云南。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炎止血,除濕利尿,殺蟲。主......
  • 《中國(guó)藥典》:板藍(lán)根拼音注音Bǎn Lán Gēn別名大藍(lán)根、大青根英文名RADIX ISATIDIS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性狀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zh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