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導(dǎo)痰湯

    《重訂嚴氏濟生方》:導(dǎo)痰湯處方

    半夏(湯泡七次)120克 天南星(炮,去皮)橘紅 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燥濕豁痰,行氣開郁。主痰涎壅盛,頭目眩暈;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臥不安,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備注

    方中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散結(jié)枳實下氣行痰,共為君藥;半夏功專燥濕祛痰,橘紅下氣消痰,均為臣藥,輔助君藥加強豁痰順氣之力;茯苓滲濕,甘草和中,為佐使藥。全方共奏燥濕化痰,行氣開郁之功。氣順則痰自下降,暈厥可除,痞脹得消。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女科切要》卷二:導(dǎo)痰湯處方

    半夏、南星、橘紅、枳實、茯苓、人參、菖蒲、竹茹、甘草。

    功能主治

    婦人肥白,痰閉子宮,月信準而不受胎,經(jīng)來腹不痛。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女科切要》卷二《壽世保元》卷三:導(dǎo)痰湯處方

    陳皮2錢,半夏(姜炒)2錢,白茯苓(去皮)3錢,白術(shù)1錢5分(去蘆),香附2錢,青皮(去瓤)2錢,黃芩(炒)2錢,瓜蔞仁3錢,砂仁8分,黃連(姜炒)2錢,甘草8分。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噯氣聲聞于外,胸膈悶,舌黑、因氣有痰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導(dǎo)痰湯處方

    旋覆花、半夏、陳皮、荊芥、五味子、前胡、白芍藥、杏仁、桔梗、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

    婦人月水準信,痰閉子宮,不能受胎,其人肥白,腹不痛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治痧要略》:導(dǎo)痰湯處方

    僵蠶1錢,瓜蔞1錢,牛蒡子1錢,陳皮8分,銀花8分,薄荷5分,澤瀉5分。

    功能主治

    痧因痰壅不降者。

    用法用量

    水煎,微冷服。

    摘錄《治痧要略》《嵩崖尊生》卷七:導(dǎo)痰湯處方

    半夏4錢,南星1錢,枳實1錢,赤苓1錢,橘紅1錢,炙草5分,竹瀝1盞,姜汁3茶匙。

    功能主治

    痰厥暴不知人,類于卒中,但未卒仆,喉中痰潮如曳鋸聲。

    用法用量

    先用瓜蒂(炒)、赤小豆(煮)等分,溫漿送下,探吐其痰,隨用本方。

    摘錄《嵩崖尊生》卷七《嵩崖尊生》卷七:導(dǎo)痰湯處方

    半夏2錢,南星1錢,枳實1錢,赤苓1錢,橘紅1錢,炙草5分,白芥1錢。

    功能主治

    痰飲脅痛,走注有聲。

    摘錄《嵩崖尊生》卷七《仙拈集》卷二:導(dǎo)痰湯處方

    南星1錢,半夏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瓜蔞仁1錢,枳實1錢,桔梗1錢,山梔1錢,黃芩1錢,黃連1錢,甘草2分,木香(另研)2分,辰砂2分。

    功能主治

    癇,痰壅。

    用法用量

    方中甘草、木香用量原缺。

    摘錄《仙拈集》卷二《性病》:導(dǎo)痰湯處方

    黃連2錢,白術(shù)1錢半,陳皮1錢,滑石1錢,黃芩半錢,木通3分,桃仁12個,甘草(炙)少許。

    功能主治

    月水不利,臍腹作痛;或小腹引腰,氣攻胸膈,軀體肥滿而有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性病》《杏苑》卷四:導(dǎo)痰湯處方

    神曲2錢,枳實2錢,大黃2錢。

    功能主治

    消宿食,下郁積。主過食傷脾,健運無力,致食不得消化,郁于腸胃之間,而為泄瀉。

    用法用量

    上先以水煎,臨熟下大黃滾1-2沸,空心服。如利之后,以人參、白術(shù)等劑補之。

    各家論述

    用神曲快脾消宿食,枳實消郁滯,大黃下腸胃中之宿滯,此乃通因通用之義也。

    摘錄《杏苑》卷四《脈因癥治》卷二:導(dǎo)痰湯處方

    臺芎2兩,香附8兩,陳皮1兩,蘇葉1兩,干姜1兩。

    功能主治

    痰注脅痛。

    摘錄《脈因癥治》卷二《百一》卷五引費達可方:導(dǎo)痰湯處方

    白茯苓、桂心、半夏(湯洗10次)、干生姜、橘紅、枳殼(炒香)、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痰飲。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煎至7分,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百一》卷五引費達可方《傳信適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導(dǎo)痰湯處方

    半夏4兩(湯洗7次),天南星1兩(細切,姜汁浸),枳實(去瓤)1兩,橘紅,赤茯苓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痰凝氣滯,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痰嗽喘急,不思飲食,以及頭暈,不寐,短氣,譫語,中風,痰厥,痰呃。

    用法用量

    每服3大錢,水2盞,生姜10片,煎至1盞,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傳信適用方》卷一引皇甫坦方《一盤珠》卷八:導(dǎo)痰湯處方

    雄黃3分,貝母3分,陳皮3分,茯苓3分,桔梗3分,北細辛3分,菖蒲3分,瓜蔞3分,薄荷3分,蟬退3分,天麻3分,郁金3分,甘草3分。

    功能主治

    五癇初起輕者。

    用法用量

    竹瀝、姜汁為引,水煎服。

    摘錄《一盤珠》卷八《癥因脈治》卷四:導(dǎo)痰湯處方

    半夏、南星、橘紅、枳殼、甘草、赤茯苓、海石、生姜。

    功能主治

    痰積泄瀉,脈滑實者。

    用法用量

    應(yīng)下者,加大黃或玄明粉。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馬培之醫(yī)案》:導(dǎo)痰湯處方

    制半夏1錢半,陳皮1錢,木香4分,當歸2錢,獨活1錢,五加皮1錢半,生白術(shù)1錢半,淮牛膝1錢半,川芎8分,竹茹8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

    濕痰攻注背俞,脊駝作痛.脈小滑者。

    摘錄《馬培之醫(yī)案》宋·《重訂嚴氏濟生方》:導(dǎo)痰湯出處

    導(dǎo)痰湯 ,出自宋·《重訂嚴氏濟生方》。本方之組成來源于二陳,歷代以“導(dǎo)痰湯”名者甚眾,最早記載應(yīng)為南宋,《傳信適用方》之“導(dǎo)痰湯”,其方中無炙甘草,而加入炙甘草的“導(dǎo)痰湯”首見于宋,《重訂嚴氏濟生方》,更合二陳之法,后世應(yīng)用多以此論。

    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四兩(120克),去皮炮天南星、橘紅、麩炒去瓤枳實、去皮赤茯苓各一兩(30克),炙甘草半兩(15克)。

    用法

    上藥?咀,每服四錢(12克),水二盞,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食后。

    功效

    燥濕祛痰,行氣開郁。

    主治

    主治一切痰厥,頭目眩暈,或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不思飲食等,苔膩,脈滑。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腦卒中、卒中后抑郁癥、心絞痛、慢性胃炎等病癥。

    1.腦卒中:采用導(dǎo)痰湯治療出血性腦卒中(中經(jīng)絡(luò)),對照組30例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治療組30例加用導(dǎo)痰湯加味治療,同時教會患者進行主動鍛煉或由家屬幫助進行被動功能鍛煉,30日為1個療程。以MESSS神經(jīng)功能缺損量表和Bath指數(shù)評分為療效評判標準。結(jié)果: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血腫體積明顯減少,治療組患者的MESSS評分下降比對照組快,Bath指數(shù)評分上升比對照組快,總體療效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中醫(yī)藥導(dǎo)報》2008年第7期)

    2.卒中后抑郁癥:采用導(dǎo)痰湯治療卒中后抑郁癥,治療組35例予導(dǎo)痰湯,對照組35例口服鹽酸氟西汀,以30日為1個療程。以HMAD積分降至8分以下,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為顯效標準。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0%,對照組總有效率71.4%,組間差別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兩組組腸胃道不適癥狀、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比較,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意義,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6年第4期)

    3.心絞痛:采用加味導(dǎo)痰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68例,與二硝酸異山梨酯治療30例為對照,同時配合健康教育和飲食控制等處理。2~3周為1個療程。以治療后的心絞痛癥狀分級降低2級,心絞痛基本消失(即在較重的超過日?;顒拥捏w力活動時也基本不出現(xiàn)心絞痛),也不用硝酸甘油者為臨床顯效標準;以心電圖恢夏至“大致正?!?,即“正常范圍”或達到“正常心電圖”者為心電圖顯效標準;以證候積分減少>95%為中醫(yī)證候臨床治愈標準。結(jié)果:治療組在心絞痛緩解、硝酸甘油停減量、心電圖及血脂改善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湖南中醫(yī)雜志》2011年第2期)

    4.慢性胃炎:導(dǎo)痰湯加味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70例,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50例作為對照;連續(xù)服用4周為1個療程。以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及病理組織學(xué)檢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zhuǎn),且減輕2個級度或達輕度者為臨床治愈標準。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7.1%;對照組總有效率76.0%。(《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12年第3期)

    方解

    本方為燥濕化痰基礎(chǔ)方二陳湯加膽星、枳實,滌痰之力尤勝。方中南星燥濕化痰,祛風散結(jié);枳實下氣行痰;半夏燥濕祛痰;橘紅下氣消痰藥加強豁痰順氣之力;茯苓滲濕,甘草和中。全方共奏燥濕化痰,行氣開郁之功,氣順則痰自下降,暈厥可除,痞脹得消。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癥、慢性精神分裂癥、肥胖型糖耐量異常、不孕癥、復(fù)發(fā)性多軟骨炎、帕金森病等屬痰濁壅盛證者。

    方歌

    導(dǎo)痰湯內(nèi)用二陳,南星枳實生姜成。

    摘錄宋·《重訂嚴氏濟生方》
更多中藥材
  • 《圣濟總錄》卷一五四:艾膠湯處方熟艾(炒)1兩,阿膠(炙燥)1兩,蔥1兩。制法上(口父)咀,分作3服。功能主治胎動不安。用法用量每服以水3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四《驗方新編》卷九:艾膠湯處方阿膠(炒)1錢,熟地1錢,......
  • 處方艾葉1斤,蒼術(shù)4兩,香附子4兩,吳茱萸4兩,橘皮4兩。制法上用米醋5升,慢火煮至醋干為度,曬干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婦人子宮久冷,赤白帶下。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食前淡醋湯送下。摘錄《普濟方》卷三三一......
  • 《魏氏家藏方》卷十:艾茸丸處方白艾葉(細銼末,醋半盞同煮,醋盡為度)半兩,當歸(去蘆,酒浸)半兩,赤芍藥半兩,吳茱萸(湯泡7次,炒)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天雄(炮,去皮臍,銼,再炒)半兩,沒藥(別研)半兩,蓽茇半兩,木香(不見火......
  • 別名艾葉回陽散處方硫黃5錢,雄黃5錢,艾茸1斤。功能主治陰瘡黑陷而不痛者。用法用量艾葉回陽散(《古方匯精》卷二)。摘錄《金鑒》卷六十二......
  • 處方生艾蒿數(shù)升。功能主治食諸肉骨哽。用法用量水、酒共1斗,煮取3-4升,稍稍飲之。摘錄方出《外臺》卷八引《肘后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