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乳石發(fā)動(附論)

    作者: 朱梓

    內經(jīng)謂。石藥性悍。非性緩心和人。不可服。夫圣人垂訓深矣。世之服乳石者。至于輕生傷和剛暴勇猛之劑。以靳補養(yǎng)。積之畎澮。泄之尾閭。果何所賴耶。說者。以益氣補精。安五臟。

    通百節(jié)。利九竅。延年益壽。利人如此。其多謂不可不食其食也。乃分稚強壯之先后。又以石精石滓。分上士下士所服之優(yōu)劣。夫以其有益于人。必欲資是以祛沉痼疾可也。當氣體調和。榮衛(wèi)流通。亦何必區(qū)區(qū)于煉餌哉。胡不考服石之后。將護多端。一失其度。發(fā)作異態(tài)。飲食之細。則有或熱或溫之過。衣服坐臥。則有溫衣久坐久停之患。其他六反。七急。八不可。三無疑。又欲謹畏而力行。倘有不慎。疾不旋踵。與其服食失度。自詒伊芳戚。曷若清凈恬淡??吮_和。今敘疾病之由。庶幾無輕餌。神農(nóng)桐君。深達藥性。相制相反畏惡。備于本草。而江左有道制散對治云。鐘乳動術。令人頭痛目眶疼。術動鐘乳。則胸塞氣短。海蛤動鐘乳。則目疼短氣。雖患不同。其源一矣。其五石散。自后入發(fā)動將療。亦非古法。乃云。鐘乳與術更互相動。本草雖無正文。而經(jīng)方備載。今故存焉。

    術香丸療天行。丹石發(fā)動。上下壅隔不通。頭痛口苦不食。

    青木香紫葛紫參玄參丹參苦參人參石膏代赭石細辛桂心獨活蓯蓉有患丈夫服三丸。強者。服五丸。余。即量與之。以飲下得快利。三兩行即

    薺湯治石毒卒發(fā)。栗栗如寒?;蛴嬍??;虿挥嬍场H糇鲜l(fā)動。亦熱

    悶。喜薺(二兩)甘草(炙微赤銼)藍子赤茯苓赤芍藥黃芩(各半兩)蔓荊子(一兩)上

    治五石發(fā)動。熱氣上沖。心神煩燥??诟苫钀?。

    麥門冬(去心)薺(各一兩)豉(一合)蔥白(二七寸去須)黃芩甘草(生用各半兩)

    人參湯

    (出圣惠方)

    治石發(fā)。令人心急口噤。骨節(jié)疼強?;驎r即體熱生瘡

    。以冷水洗浴。

    然后卻用生熱湯。淋之數(shù)遍畢。宜吃少暖食。飲一中盞稍熱酒。行百余步。即服此湯。

    人參(去蘆)甘草(炙微赤銼)麻黃(去根節(jié)各半兩)豉(二合)蔥白(去須八莖切)麥門

    蔥白豉湯

    (出圣惠方)

    鐘乳對術。又對栝蔞。其治。主肺上通頭胸。術動鐘

    乳。胸寒短氣。

    鐘乳動術。頭疼目痛。又鐘乳雖不對海蛤。海蛤能動鐘乳。鐘乳動。則目疼短氣。有時。

    術要蔥白(半斤)豉(二升)甘草(三兩)人參吳茱萸(一升)上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然后仰

    甘草湯

    (出千金方)甘草(三兩)桂心(二兩)豉(二升)蔥白(半斤)上合服如上法。若服此已解。肺家猶有

    桂心湯

    (圣惠方名甘草湯一名麥門冬湯)桂心(二兩)麥門冬(五兩)人參(一兩半)甘草(三兩炙)豉(二升)蔥白(半斤)上細

    杜仲湯

    (出圣惠方)

    硫黃對防風。又對細辛。其治主脾。通主腰腳。防風動

    硫黃。煩熱腳疼。腰痛?;蜞练逕o常。或下利不禁。防風細辛能動硫黃。而硫黃不能

    動彼。始覺發(fā)。便服此方。

    杜仲(三兩)枳實(一方作枳殼炒黃去瓤)甘草李核仁(各二兩)香豉(二升)梔子仁(十四枚)上合服如上法。若不解。復服。

    大麥奴湯

    (出圣惠方)大麥奴(四兩)甘草人參芒硝桂心(各二兩)麥門冬(半斤)上合服如上法。若服此

    人參湯

    (出千金方)人參干姜甘草當歸(各一兩)附子(一枚)上合服如上法。

    生麥門冬湯

    (出圣惠方)

    白石英對附子。其治主胃。通主脾腎。附子動白石

    英。煩熱腹脹。白石英動附子。嘔逆不得食。或口噤不開?;蜓哉Z難。手腳疼痛。始

    覺發(fā)。宜服此方。

    生麥門冬(四兩)甘草(炙)麻黃(各二兩)豉(二升)上合服如上法。不解。

    更服。

    大黃湯

    (出圣惠方)大黃(三兩)甘草(二兩)豉(二升)梔子仁(二十枚)上合服如上法。頓服。

    得下便止。

    栝蔞根湯

    (出圣惠方)栝蔞根(一方作瓜蔞)大麥奴(四兩)甘草(二兩)蔥白(半斤)豉(二升)上合服如上法

    芒硝湯

    (出千金方)芒硝桂心(各二兩)通草甘草白術(一兩)大棗(二十枚)李核仁(二十枚)上合服

    人參湯

    (出圣惠方)

    紫石英對人參。其治主心肝。通主于腎治腰腳。人參動

    紫石英。外臺云。細辛人參動紫石英。心急而痛。或驚悸不得睡臥?;秀蓖`。失性

    發(fā)狂?;杌栌?。或憒憒喜嗔?;蝠騽?。乍寒乍熱。若耳聾目暗。又防風雖不對紫

    石英。紫石英猶動防風。巢源云。防風雖不對紫石英。而能動紫石英。為藥中亦有人

    參。緣防風動人參。轉相發(fā)動。令人人參白術(各三兩)甘草(外臺無此味)桂心(各一兩)細辛(一兩)豉(三升)上合服

    生麥門冬湯

    (出圣惠方外臺秘要云此方治石發(fā))生麥門冬蔥白(各半斤)甘草(三兩)人參(一兩)豉(二升)上合服如上法。溫床暖覆

    人參湯

    (出千金方)人參防風甘草(各三兩)桂心(二兩)生姜(一兩)白術(一兩)上合服。

    如上法。

    大黃黃芩湯

    (一名大黃湯出千金方)

    桔梗對赤石脂。又對茯苓。又對牡蠣。

    桔梗發(fā)。則頭痛大黃黃芩梔子仁(各三兩)蔥白(切一升)豉(一升)上咀。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

    栝蔞根湯

    (出圣惠方)

    海蛤對栝蔞。海蛤先發(fā)。則手足煩熱。栝蔞先發(fā)。則

    噤寒清涕出。宜栝蔞根(一方作瓜蔞)甘草(各二兩)大黃(一兩)梔子仁(十四枚)上合服。

    如解鐘乳法。

    蔥白豉湯

    (一名香豉飲)

    治困失食發(fā)。及飲酒過醉發(fā)。

    理中湯

    (出千金方)

    服前湯不解者。宜服此方。

    人參甘草白術(各三兩)干姜(二兩)上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人參湯

    (出千金方)

    治因嗔怒太過發(fā)者方。

    (千金翼方云主散發(fā)氣卒心腹絞痛不得氣息命在人參枳實甘草(各九分)白術干姜栝蔞根(各六分)上咀。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蔥白豉湯

    (出千金方)

    石無所偏對。其治主胃。發(fā)則令人心急口噤。骨節(jié)

    疼強。或節(jié)節(jié)生蔥白(半斤)甘草(二兩)豉(二升)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散發(fā)身體。

    梔子豉湯

    (出千金方)

    治食宿飯陳臭肉。及羹宿菜發(fā)者方。

    梔子(三七枚)香豉(三升)甘草(三兩)上咀。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分三服。亦可加

    露蜂房散

    (出圣惠方)

    治丹石發(fā)動。令人體熱煩疼。心燥口干。

    露蜂房(一兩)薺甘草(生用各一兩)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大黃丸治乳石發(fā)。

    大黃(五兩搗末)大麻子(五兩炒勿令焦待冷裝簸箕中去皮取入研如膏)上合治令勻。以忌如

    烏梅湯

    (出圣惠方)

    治疏黃時令人背膊疼悶。眼暗漠漠。

    烏梅肉(一兩微破)沙糖(半兩)上以漿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時時溫呷。

    大麥方

    (出圣惠方)

    赤石脂對桔梗。其治主心痛主胸背。桔梗動石脂。心

    痛寒噤。手腳逆冷。心中煩悶。赤石脂動桔梗。頭痛目赤。身體壯熱。始覺發(fā)。宜溫清

    酒飲之。隨能使動搖用大麥炒令汗出。燥止勿令太焦。舂去皮。細搗絹篩。以冷水和服之。又方云。搗去皮。

    姜蜜飲

    (出千金方)

    治服散忽發(fā)動方。

    用干姜五兩。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一合。和絞頓服。不瘥。重作。

    壓丹石發(fā)方

    用杏仁一百枚。去皮尖。以水二升。于盆中研之。絞取汁。令盡。以白面二升。用杏仁汁搜候熱

    胡豆汁方

    (出圣濟總錄)

    治一切石發(fā)。

    用胡豆半升。以水五盞。同研。生絹絞取汁。每服半盞。不拘時服。虛弱人以意量之。

    胡荽飲

    (出圣惠方)

    治乳石熱氣結滯。經(jīng)年數(shù)發(fā)。

    用胡荽半斤。五月五日采。預收陰干。春夏采葉。秋冬采根。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

    去滓

    治硫黃發(fā)。遍身熱。

    (出圣惠方)以大麻油二合。煎熟。放溫。以銅匙抄少許啜之。日三五服。效。

    治硫黃忽發(fā)氣悶方

    (出圣惠方)以羊血一合。服之。效。

    治丹石發(fā)

    (出圣濟總錄)用河中石一兩。燒令通赤。投于童子小便內。候溫。去石。飲一盞。良。

    治一切丹石發(fā)

    (出圣濟總錄)用黃連去須二兩。為細末。以水三盞。浸經(jīng)一宿。漉去滓。每服半盞。時飲之。

    治一切石發(fā)

    (出圣濟總錄)以冬瓜生去皮研爛。四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服

    治乳石發(fā)

    (出圣濟總錄)用枸杞白皮半斤。銼碎。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招娜我夥?/p>

    又方

    (出圣濟總錄)用薺半斤。細銼。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空心飲之。

    術對鐘乳。術發(fā)。則頭痛目疼。或舉身壯熱。食解如鐘乳法。

    附子對白石英。亦對赤石脂。附子發(fā)。則嘔逆。手足疼。體堅強。骨節(jié)痛?;蝽?/p>

    強。面目紅飲酒服自愈。若不愈。與白石英同解。(宜服大黃黃芩湯。方見本類桔梗對赤石脂下。)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fā)。則煩熱頭項強。

    與紫石英同解。

    赤石脂對牡蠣發(fā)。則四肢壯熱。心腹煩悶。極渴。解與赤石脂同。

    干姜無所偏對。白石英發(fā)。先腹脹。后發(fā)熱。石硫黃發(fā)。通身熱。兼腰膝痛。石發(fā)。

    遍則

    以上除海蛤外。宜浴法。

    紫石發(fā)。乍寒熱。赤石脂發(fā)。心噤身熱。頭目赤。

    以上二味。宜酒。又云。赤石脂紫石英發(fā)。宜飲酒。得酒即解。凡藥發(fā)?;蛴幸死洹;蛴幸耸螯S石發(fā)。及桔梗牡蠣茯苓發(fā)。宜浴。白石英亦可小浴。飲不宜浴。石發(fā)。宜用生熟浴法。初熱。先用暖水。后用冷水。浴時。慎不可洗頭垂浴。可以二三升灌之。凡藥宜浴便

    又法寒食散發(fā)者。由草藥氣力易盡。石性沉滯。獨主胃中。故令數(shù)發(fā)。

    欲服之時。以絹袋盛散一匕。作四合酒中塞其口。一宿后。飲盡之。其酒用多少。荷御節(jié)度

    治發(fā)動數(shù)患熱。因壓藥下之方。

    用豬腎脂一具。不令中水。以火炙。承取汁。適寒溫。一服三合。每日夜五六服。多至五六

    又方

    用肥豬肉一升。調如常法??崭诡D服之。令盡。少時腹中雷鳴。鳴定藥下。隨下。以器盛

    療能石發(fā)熱盛

    甘草(二兩炙)生犀角(一兩半屑)葳蕤(三兩)上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

    分服。

    常防備發(fā)熱法

    麥門冬(三兩去心)甘草(一兩)人參(三兩)上搗篩。蜜和丸。如彈丸大。日服三丸。

    治藥發(fā)熱因

    (千金翼云凡散數(shù)發(fā)熱無賴下去之又云諸丹及金石等用同之)用黍米三升作糜。以煎成豬脂一斤。和令調。宿不食。旦食之。空心服令飽。晚當下藥。

    治乳石發(fā)動。忽大熱。多欲就臥冷地。人不得食諸熱面熱酒方。

    用五加木根葉皮。銼暴二兩。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蜂房湯治乳石發(fā)熱。服此下石。

    用露蜂房三兩。炙。銼碎。以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頓服。若不定。隔三五日再服。

    樸硝丸治金石發(fā)熱。及諸熱。

    用樸硝一味。煉成半斤。研粉。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蜜水下。服金石若有色

    治丹石發(fā)熱

    以菰根和鯽魚煮作羹食之。三兩頓。即瘥。

    若發(fā)急遍身熱如湯火?;驓饨Y不識人時。倒地口噤不開。不自覺知者。

    以熱酒隨其性灌之。卒不得下者。當折齒灌之。咽中寒。盛酒入必還出。但灌勿止。半日許

    治服散。卒發(fā)動困篤。凡服五石護命更生散。及鐘乳寒食散。失將和節(jié)度。皆致

    發(fā)動。其病無所不為。若發(fā)起倉卒。不以漸而致者。皆以散勢也。宜及時救解之。若

    四段身外有一切痛用冷水洗數(shù)百遍。熱有所沖。水漬布巾。隨以拓之。又水漬冷石以熨之。須飲暖酒。逍遙起

    將冷太過發(fā)則多壯熱

    以冷水洗浴。然后用生熱湯五六石浴之。已食。少暖食。飲少熱酒。行止省勞。

    將熱太過發(fā)則多心悶

    時食少冷食瘥。

    若夏月太熱。時散發(fā)動。多起于渴飲所致。

    以水和少面服。不瘥。復作。以瘥為度。

    治藥發(fā)熱因

    用肥豬肉五斤。入蔥白半斤。薤半斤。合煮如治食法。宿不食。旦服之。令盡。不盡。

    明日

    療丹石發(fā)動

    以含水藤中水。飲之。

    治服丹石人發(fā)動舌干咳嗽

    (出本草)用冬月葵菹汁。每食后。飲一盞。便臥少時。

    治大人丹石發(fā)動

    (出本草)以雪水小溫服之。

    治藥石發(fā)動。熱氣奔犯。

    (出本草)用綠豆生研。絞汁服。

    服赤石脂發(fā)。則心痛。飲熱酒不解。治之。

    (出本草)用蔥豉綿裹。水煮飲之。

    治服丹石人熱法

    (出本草)用桑耳和蔥豉。作羹服之。

    治丹石發(fā)動不下食

    (出本草)用罌粟子和竹瀝。煮作粥食之。極美。

    主金石藥發(fā)

    (出本草)以麥門冬去心六兩。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炙。三物下篩。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十九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