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乳石發(fā)寒熱頭痛(附論)

    作者: 朱梓

    夫五行五臟。皆互相主。肝雖處中。而為臟首。位在甲乙?;蒺B(yǎng)懷仁。故應(yīng)春而王也。

    為懷也耳由積偏溫并則令頭痛也。

    麥門冬丸

    (出圣惠方)

    治諸石發(fā)動(dòng)??诟?。時(shí)作寒熱。似鬼神病。

    麥門冬(去心焙五兩)大黃(銼炒)苦參葳蕤梔子仁五加皮(銼)黃芩(去黑心)犀丸如梧桐

    犀角丸

    (一名麥門冬丸)

    治乳石發(fā)動(dòng)??诟珊疅帷K乒砩駷椴?。

    犀角屑五加皮(銼)黃芩(去黑心各一兩)苦參大黃(銼碎微炒)芍藥(各一兩半)大以蜜水下十五丸。漸加至二十丸。早晨日午晚后各一服。

    石膏散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動(dòng)。寒熱。鼻塞頭痛。

    石膏(二兩)白蘚皮枳殼(麩炒微黃去白)玄參薺葳蕤(各一兩)黃芩(二分)前白七寸

    葛根湯

    (出圣惠方)

    治乳石熱。寒熱頭痛。后似天行。四肢煩疼。心躁口干

    多渴。不能下食葛根麻黃(去根節(jié)各三分)石膏(二兩搗碎)梔子仁(三七枚)甘草(生銼碎半兩)甜竹葉(一握)生姜(半兩)豉(一合)蔥白(七莖并須)上細(xì)銼。以水五大盞。

    煎至二盞半。

    芍藥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乳石毒。經(jīng)二三十年發(fā)動(dòng)為寒熱?;蚝驘崴坪?/p>

    者?;蛴场;虿挥?。若服紫石英發(fā)熱者。熱悶昏昏喜臥。常不欲飲食。脈氣所生。

    臟氣不和。石發(fā)熱芍藥赤茯苓(去黑皮)人參藍(lán)實(shí)黃芩(去黑心)甘草(微炙赤各一兩)薺(二兩)至三盞去

    知母散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動(dòng)。寒熱頭痛。百節(jié)酸疼。唇口干焦。舌卷語

    澀。

    知母石膏川升麻木通(銼)川芒硝黃芩獨(dú)活(各一兩)甘草(半兩生用)上為散時(shí)候

    麻黃湯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動(dòng)。頭痛寒熱不可解者。

    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豉(一合)甘草(生用)梔子仁赤芍藥姜(生)薺(各半兩)上

    升麻湯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熱如火。頭痛寒熱。煩悶嘔逆。

    升麻前胡(去蘆頭)甘草(炙各二兩銼)黃芩(去黑心三兩)枳殼(去瓤麩炒)黃連(去入豉一一

    鴨通湯

    (出圣惠方)

    解散除熱。

    白鴨通(五升沸湯二斗半淋之澄取汁二斗)梔子仁(二十枚)豉(三升)麻黃(八兩)冷石升。去滓。

    前胡湯

    (出圣惠方)

    治乳石發(fā)。如傷寒寒熱。狀兼似瘧。

    前胡(去蘆頭)黃芩(去黑心)甘草(炙銼)知母(各二兩)牡蠣()石膏(各三兩)生溫服。

    三黃湯折石熱。通氣泄腸胃。解肌。

    大黃(三兩)黃芩甘草(炙各二兩)梔子(二七枚)豉(一升)麻黃(一兩去節(jié))上切。

    麻黃湯去石毒。

    麻黃(去節(jié)三兩)甘草(炙二兩)豉(一升綿裹)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

    去滓。

    分溫

    豬膏湯解大熱。

    豬膏(二兩炒)豉(一升)上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二升。納豬膏服七合。日三服。

    石人飲宜

    香豉湯治乳石發(fā)。內(nèi)虛熱。外風(fēng)濕不解。

    治乳石發(fā)。若得時(shí)氣。冷熱不調(diào)動(dòng)乳者。皆由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不療。能

    損人??v服以溫湯半浴。盆如過熱。投小冷水解之。即于湯中坐須臾。百節(jié)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復(fù)。

    又方

    若熱盛。可向冷地臥。腰下以濃物薦之。腰以上。令薄使受。稍涼即起。不得過度。

    若熱解。寒不解者。

    可飲熱酒三合。使解之。

    若寒解后。頭重耳鳴。滿眼漠漠。心下痛者。

    用清酒二合。飲之便瘥。寒溫宜根據(jù)此法。

    療頭痛欲裂方

    取當(dāng)歸二兩。清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再服。

    若競顫惡寒?;虬l(fā)熱如溫瘧者。為失食忍饑。失洗不行。又食臭穢故也。

    (出圣濟(jì)總錄)宜急飽食冷食。冷水洗數(shù)行即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