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遁尸附論

    作者: 朱梓

    夫遁尸。謂尸埋伏染疰連滯。在于胸腹膈膜之間。尋常如無病患。若因喜怒不節(jié)。飲食傷動(dòng)也

    天雄散治遁尸疰在旁人。或入腹中?;癁樾M毒。有聲或在咽喉?;蛉胫T脈。不在

    一處。入

    善怒轉(zhuǎn)筋。入

    中噎塞。嗔喜無常天雄(炮裂去皮臍一兩)蜈蚣(去足微炒一枚)莽草(微炒一兩)干姜(炮裂)雄黃(研如粉各二兩)烏頭(炮裂去皮臍一兩半)真珠(研如粉一兩半)桂(去粗皮二兩)蜀椒(去目角(鎊)鬼

    麝香丸治遁尸。經(jīng)年不瘥。心腹刺痛短氣。

    麝香(研五分)蜥蜴(去頭足微炙一兩)鸛骨(微炒三寸)干姜(炮制一兩)羚羊鼻(炙令蘆(去蘆末拌勻。

    煉蜜丸

    鶴腦骨丸

    (出千金方一名鶴骨丸)

    治遁尸飛尸。積聚。脅痛連背。走無常處

    。或在臟。或腹鶴腦骨(三分涂酥炙微黃一方用鶴骨三寸)雄黃(一兩細(xì)研水飛過)野葛(半兩)藜蘆(半兩去蘆頭微炙)莽草(一兩微炙)朱砂(一兩細(xì)研水飛一方作丹砂)牡蠣(一兩燒為粉筆)桂心(半兩)蜈蚣(一枚微炙去足)芫青(四十枚糯米拌炒令微黃去翅足)斑蝥(十四枚糯米拌炒令微黃去翅足)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去油)上羅為末。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以暖酒下三丸。以知為度。

    鸛骨丸治初得遁尸。及經(jīng)年不瘥。心腹短氣。

    鸛骨(炙三寸)羊鼻(炙微黃二枚)干姜(炮裂一兩)麝香(研半兩)蜥蜴(去頭足尖微焦一枚)斑蝥(去足翅微炒十四枚)雞屎白(微炒一兩)巴豆(去皮心麩炒出油盡二十枚)如梧子大。

    木香湯治初得遁尸鬼疰。心腹刺痛。不可忍。

    木香丁香(各三分)鬼箭羽桔梗(銼炒各一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色子四枚一一兩)白服。

    不計(jì)時(shí)候。一方用生姜一分。拍碎同煎服。

    五疰湯治猝中賊風(fēng)。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腸急。

    大黃甘草(各三兩)當(dāng)歸芍藥(各二兩)烏頭(十枚)生姜蜜(各一兩)桂心(四兩)上羅勻。別漬大黃。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烏頭別納蜜中。煎令得一升。拌湯中。

    去滓溫

    木香湯治初得遁尸鬼疰。心腹中刺痛。不可忍。

    木香(一兩)鬼箭羽桔梗(銼炒)紫蘇(莖葉炒令焦)當(dāng)歸(焙干各一兩半)白檳榔(一兩五錢)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二盞。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

    治遁尸尸疰。心腹刺痛。不可忍者。

    桂心干姜(各一兩)巴豆(二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搗羅為散。每用以醋和如泥。涂

    蒸熨方治遁尸飛尸。及暴毒腫。流入頭面四肢。

    上芥子蒸熟。焙一升。搗為末。以鉛丹二兩拌之。分作兩處。用疏布袋盛之。更換蒸熱。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