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蛤蜊

    《中藥大辭典》:蛤蜊拼音注音Gé Lí別名

    吹潮(《動物學(xué)大辭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蛤蜊科動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種蛤蜊的肉。全年均可捕捉。

    生境分布

    生活于淺海泥沙灘中,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貝殼2片,堅厚,略呈四角形。殼長36~48毫米,高34~46毫米,寬度約當高的4/5。左右兩殼相等。殼頂尖,略向前屈,位于貝殼背緣中部稍向前端。殼面中部膨脹,向前、后及近腹緣急遽收縮,致前、后緣多少形成肋狀,小月面和楯面心臟形。殼面生長紋明顯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huán)紋。貝殼具殼皮,頂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一極狹的黑色環(huán)帶。貝殼內(nèi)面灰白色。鉸合部寬大。左殼具1個分叉的主齒;右殼有2個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齒;側(cè)齒發(fā)達,均成片狀。外韌帶小,淡黃色,內(nèi)韌帶極發(fā)達,黃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緣,外套竇不甚深,末端鈍圓。前閉殼肌痕稍小,呈卵圓形,后閉殼磯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邊緣雙層,內(nèi)緣有分枝的小觸手。水管為黃白色,末端具觸手。足部發(fā)達,側(cè)扁,呈斧狀。

    化學(xué)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質(zhì)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鈣37毫克,磷82毫克;鐵14.2毫克,維生素A400國際單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黃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壞血酸5毫克。

    歸經(jīng)

    《本草經(jīng)疏》:"入足陽明經(jīng)。"

    性味

    咸,寒。

    ①《嘉佑本草》:"冷,無毒。"

    ②《日用本草》:"味咸,寒,無毒。"

    ③《飲膳正要》:"味甘,大寒,無毒。"

    功能主治

    滋陰,利水,化痰,軟堅。治消渴,水腫,痰積,癬塊,癭瘤,崩、帶,痔瘡。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煮之醒酒。"

    ②《嘉佑本草》:"潤五臟,止消渴,開胃,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

    ③《醫(yī)林纂要》:"功同蚌蜆,滋陰明目。"

    ④《本草求原》:"消水腫,利水,化痰,治崩帶,癭瘤,五痔。"

    ⑤《泉州本草》:"主治黃疸,小便不利,腹脹,諸淋。"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

    各家論述

    《本草經(jīng)疏》:"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咸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

    備注

    本動物貝殼制成的粉(蛤蝸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蛤蜊拼音注音Gé Lí別名

    吹蛤梨;蛤刺;吹潮、沙蛤、沙蜊、白蜆子、白蚶子、布鴿頭

    英文名Clam出處

    出自《本草會編》:蛤蜊,生東南海中。 白殼紫唇,大二、三寸者,閩、浙人以其肉充海錯,亦作為醬酰,其殼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蛤蜊科動物四角蛤蜊等的內(nè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后,用沸水燙過,剖殼取肉,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潮間帶中、下區(qū)及淺海泥沙灘中。棲埋深度50-100mm ,喜棲息于近河口沿海。北方生殖季節(jié)在4-6月。

    資源分布: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四角蛤蜊,貝殼略呈四角形,質(zhì)堅,殼長36-48mm,殼高34-46mm,殼寬28-37mm,殼頂突出,略向前屈,并向內(nèi)卷,位于背緣中央略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心形。殼面中部膨脹,并向前后及近腹緣急遽收縮,殼頂白色,幼小個體通常淡紫色,近腹緣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一條狹黑邊。生長線略粗,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環(huán)紋。殼內(nèi)面白色,略具光澤。外韌帶小,淡黃色膜狀;內(nèi)韌帶發(fā)達,呈三角形,黃褐色。鉸合部狹長,左殼具1枚分叉主齒,右殼有2枚主齒排列成八字形。兩殼前后側(cè)齒均呈片狀,左殼單片,右殼為雙片。前閉殼肌痕略小,卵圓形;后閉殼肌痕稍大,近圓形。外套竇不甚深,末端鈍圓。外套膜邊緣雙層,內(nèi)緣有分枝的小觸手。小管黃白色,末端具觸手。足部發(fā)達,呈斧狀。

    化學(xué)成分

    全體含蛋白質(zhì),脂肪,維生素A、B1、B2等。

    歸經(jīng)

    胃;肝;膀胱經(jīng)

    性味

    味咸;性寒

    注意

    不宜多食。

    功能主治

    滋陰;利水;化痰;軟堅。主消渴;水腫;痰積;癖塊;癭瘤;崩漏;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50-100g。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咸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

    2.《本草經(jīng)集注》:煮之醒酒。

    3.《嘉佑本草》:潤五臟,止消褐,開胃,解酒毒,主老癖能為寒熱者,及婦人血塊,煮食之。

    4.《醫(yī)林纂要》:功同蚌蜆,滋陰明目。

    5.《本草求原》:消水腫,利水,化痰,治崩帶,癭瘤,五痔。

    6.《泉州本草》:主治黃疸,小便不利,腹脹,諸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扁竹蘭拼音注音Biǎn Zhú Lán別名蘭花扁竹、扁竹鳶尾、扁竹、都拉來源鳶尾科扁竹蘭Iris wattii Baker,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涼血消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氣管炎......
  • 《全國中草藥匯編》:扁竹根拼音注音Biǎn Zhú Gēn別名蝴蝶花、鐵扁擔、豆豉葉根來源鳶尾科鳶尾屬植物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和根狀莖入藥。四季均可采挖,洗凈,曬干。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全草:清熱解......
  • 拼音注音Biǎn Zhú Cè別名小扁草、扇子草、滾龍細辛、草靈芝、小石菖蒲、蒼草、復(fù)生草、扁竹蘭、消疝草來源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叉柱巖菖蒲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fieldia divergens Bur.et Fra-nch.......
  • 拼音注音Biǎn Pú Shàn別名歧花鳶尾、扇扇草、白射干、白花射干、野鳶尾來源鳶尾科扁蒲扇Iris dichotoma Pall.,以全草及根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東、華北、西北。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治咽喉......
  • 別名萹蓄、萹竹、道生草、地蓼、粉節(jié)草、百節(jié)、野鐵掃把。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藥用部位蓼科植物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L.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莖匍匐或斜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