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葛谷

    《中藥大辭典》:葛谷拼音注音Gě Gǔ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豆科植物種子。

    化學(xué)成分

    種子含油15%及γ-谷氨酰基苯丙氨酸。

    性味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甘咸,寒。"

    功能主治

    ①《本經(jīng)》:"主下痢。"

    ②《綱目》:"解酒毒。"

    ③《醫(yī)林纂要》:"補(bǔ)心,清肺。"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葛谷拼音注音Gě Gǔ英文名Seed of Lobed Kudzuvine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 [P.thunbergiana(Sieb.et Zucc.)Benth.;P.hirsuta(Thunb.)Scheneid.;P.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2.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收,打下種子,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路邊草叢中及較陰濕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叢和疏林中。

    資源分布:1.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野葛 多年生落葉藤本,長達(dá)10m。全株被黃褐色粗毛。塊根圓柱狀,肥厚,外皮灰黃色,內(nèi)部粉質(zhì),纖維性很強(qiáng)。莖基部粗壯,上部多分枝。三出復(fù)葉;頂生小葉柄較長;葉片菱狀圓形,長5.5-19cm,寬4.5-18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有時淺裂,側(cè)生小葉較小,斜卵形,兩邊不等,背面蒼白色,有粉霜,兩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托葉盾狀著生,卵狀長橢圓形,小托葉針狀。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花冠藍(lán)紫色或紫色;苞片狹線形,早落,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萼鐘狀,長0.8-1cm,萼齒5,披針形,上面2齒合生,下面1齒較長;旗瓣近圓形或卵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兩短耳,翼辯狹橢圓形,較旗瓣短,常一邊的基部有耳,龍骨瓣較翼瓣稍長;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花柱彎曲。莢果線形,長6-9cm,寬7-10mm,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種子卵圓形,赤褐色,有光澤?;ㄆ?-8月,果期8-10月。

    2.甘葛藤 藤本。根肥大。莖枝被黃褐色短毛或雜有長硬毛。三出復(fù)葉,具長柄;托葉披針狀長橢圓形,有毛;小葉片菱狀卵形至寬卵形,有時3裂,長9-21cm,寬8-18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圖形??偁罨ㄐ蛞干?;小苞片卵形;花萼鐘狀,長1.2-1.5cm,萼齒5,披針形,較萼筒長,被黃色長硬毛;花冠紫色,長1.3-1.8cm。莢果長橢圓形,扁平;長10-12cm,寬1-1。2cm,密被黃褐色長硬毛。種子腎形或圓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種子含油15%及γ-谷氨?;奖彼?。

    歸經(jīng)

    心;胃;肺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止瀉;解酒。主泄瀉;痢疾;飲酒過度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主下痢。

    2.《綱目》:解酒毒。

    3.《醫(yī)林纂要》:補(bǔ)心,清肺。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國藥典》:柴胡拼音注音Chái Hú英文名RADIX BUPLEURI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
  • 拼音注音Chái Hú Yè Liàn Jiá Dòu英文名Bupleurum-leaf Alysicarpus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柴胡葉鏈莢豆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ysicarpus bupl......
  • 拼音注音Chēnɡ Rǔ出處《開寶本草》來源為檉柳科植物檉柳、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樹脂。功能主治合質(zhì)汗藥,治金瘡。摘錄《中藥大辭典》......
  • 《中藥大辭典》:檉柳拼音注音Chēnɡ Liǔ別名檉(《詩經(jīng)》),河柳(《毛詩傳》),殷檉(《爾稚》鄭玄注),雨師(陸璣《詩疏》),赤楊(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輔舊事》),赤檉(《日華子本草》),三春柳(《開寶本草》),春柳(《本草圖......
  • 拼音注音Chēnɡ Liǔ Huā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檉柳科植物檉柳、檜檉柳或多枝檉柳的花。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又清熱毒,發(fā)麻疹。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