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蛤蜊肉

    拼音注音Gé Lí Ròu別名

    海蛤肉、文蛤肉

    來源

    軟體動(dòng)物門瓣鰓綱簾蛤科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以入藥。

    生境分布

    沿海各處。

    化學(xué)成分

    鮮文蛤肉含有蛋白質(zhì)10%,脂肪1.2%,炭水化合物2.5%,還含鈣、磷、鐵、維生素等。

    藥理作用

    文蛤組織液提取物對(duì)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雜色蛤組織液提取物對(duì)艾瘤腹水型、肝癌腹水型和肝癌實(shí)體型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

    咸,平。

    功能主治

    潤五臟,止消渴,軟堅(jiān)散腫,為營養(yǎng)品,又為利尿藥,且有變質(zhì)軟堅(jiān)之功。

    治項(xiàng)下癭瘤(包括淋巴腺腫、甲狀腺腫等):蛤蜊肉經(jīng)常煮食。

    肺結(jié)核、陰虛盜汗:蛤蜊肉加韭菜(韭黃更好)煮作菜經(jīng)常食。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茅花拼音注音Bái Máo Huā別名營花(《唐本草》),茅盔花、茅針花(《江蘇植藥志》)。出處《日華子本草》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花穗。4~5月花盛開前采收。摘下帶莖的花穗,曬干。生境分布主產(chǎn)江蘇、浙江。其他各地亦有。性......
  • 《中藥大辭典》:白茅針拼音注音Bái Máo Zhēn別名茅苗(《本經(jīng)》),茅筍、茅針(《本草拾遺》),茅錐(劉禹錫《傳信方》),茅蜜(《醫(yī)林纂要》),茅荑、茅揠(《植物名實(shí)圖考》),茅芽(《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出處《本草拾遺》來源為禾本科......
  • 拼音注音Bái Jīnɡ Yā Cōnɡ別名豬尾巴、羊奶子、倒扎草、筆管草、水風(fēng)、茅草細(xì)辛、獨(dú)腳茅草來源菊科鴉蔥屬植物白莖鴉蔥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以根入藥。秋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曬干或蒸后曬干。性味甘、......
  • 拼音注音Bái Cǎo別名倒生草、白花草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白草的根莖。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ennisetum centrasiaticum Tzvel.[Pen-nisetum ongolicum Franch.;P.flacci......
  • 別名倒生草來源禾本科白草根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以根狀莖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西北、西南。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利尿。主治急性腎炎尿血,鼻衄,肺熱咳嗽,胃熱煩渴。用法用量5~8錢。摘錄《全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