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duì)于溫病、報(bào)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查古籍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duì)于溫病、報(bào)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公元 588 年)劉宋,雷斅著。三卷。是論述藥物加工制作的專書。原書已佚,其內(nèi)容散見于《證類本草》中,近人有輯本。
(附論)夫脾胃之氣。候于唇口。通于咽喉。連于舌本。咽喉者。水谷之道路。神氣之往來(lái)。若脾氣
方
射干散
(出圣惠方)
治脾實(shí)熱。咽干頭痛。心神煩渴。
射干(一兩)石膏(二兩)大青(二分)葳蕤(三分)赤茯苓(三分)川升麻(三分)黃芩去皮尖雙仁麩六分
枳殼散
(出圣惠方)
治脾實(shí)熱。咽喉干。頭痛心煩。四肢壅悶。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石膏(二兩)子芩(半兩)柴胡(一兩去苗)玄參(一兩炒微黃)赤銼)麥門冬溫服
犀角丸
(出圣惠方)
治脾臟實(shí)熱。咽喉不利。口舌干燥。
犀角屑(一兩)牛蒡子(半兩)射干(半兩)川升麻(三分)麥門冬(一兩去心焙)訶黎勒研)甘草(半下二十
升麻散
(出圣惠方)
治脾實(shí)熱。喉中腫痛。熱塞不通。
川升麻(一兩)射干(一兩)羚羊角屑(半兩)木通(半兩銼)赤芍藥(半兩)絡(luò)石(三錢)錢)上為散。每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脾實(shí)熱。舌本強(qiáng)。咽喉不利。體重不能行步。
柴胡(一兩)赤茯苓〔三(分)兩〕玄參(三兩)大青(一兩)龍膽(三錢去蘆頭)杏仁為散。
每服
地骨皮散
(出圣惠方)
治脾實(shí)熱。唇腫。心煩咽喉不利。體熱煩疼。
地骨皮〔三(一分)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柴胡(一兩去苗)川升麻(一兩)赤芍藥(三為散。每服三錢
犀角散治脾實(shí)熱。舌本強(qiáng)。唇口腫。咽喉窄塞。心神煩熱。
犀角屑(三分)獨(dú)活(三分)黃芩(一兩)川升麻(一兩)馬牙硝(一兩)玄參(一兩)射淡竹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