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趙養(yǎng)葵曰∶有胎從心腹湊上者,名曰子懸。此命門火衰,胎在腹中寒冷,不得已,上就心火之溫暖,須理中湯,不應(yīng),八味丸作湯。
慎齋按∶以上四條,序胎前心腹脹滿,有子懸之證也。胎氣上逼心胸,正以氣血壅郁胎元,郁久則熱。故良甫主于胎熱氣逆,松庵主于濁氣舉胎,是以火熱立論為當(dāng)。若《大全》以寒氣冷凍飲料,養(yǎng)葵以命門火衰論子懸證,必以人之壯弱,脈之遲數(shù)為憑。如稟濃質(zhì)壯,脈來洪數(shù),而心腹脹滿者,此子懸之屬火熱為病也。如脾胃素虛,脈來遲細(xì),而心腹脹滿者,此子懸之屬虛寒為患也,則百不失一矣。
慎齋按∶命門為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之所。胎孕受于命門,命門之火,即是元?dú)怵B(yǎng)胎。故有日長之勢。譬如果實(shí),生于春而結(jié)于夏,夏月熱盛,則果實(shí)漸長,至秋冬肅殺,則果實(shí)黃殞而落。胎在母腹,若命門火衰,勢必墮殞,豈有上就心火而為子懸之證。至云不得已三字,尤屬可嗤。若必以桂附八味丸治子懸,夫桂附為墮胎藥,恐火未必益,而胎反可虞,明者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