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寶鑒》 第四章 帶下病

    帶下病在中醫(yī)學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帶下病泛指所有婦科疾病,即(《史論*扁鵲倉公列傳》)所謂“帶下醫(yī)”。狹義的帶下病是指婦女陰道內流出不正常的分泌物。婦女自青春期始,陰道常溢出少量白色粘調無臭的液體,一般通稱白帶,以濕潤陰道,抵御外邪,即所謂津津常潤。正當青春期,月經前后,排卵期前后或妊娠期白帶略有增加,此屬正常生理現象。不作病論,當帶下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出現異常,或伴有其它全身、局部癥狀者,此即狹義“帶下病”。這是本章討論的主要內容。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飲食勞倦、情志所傷,外邪侵襲,多產房勞或正氣不足等因素,使帶脈失約,任脈不固而致。

    一、脾虛濕勝 飲食失節(jié),勞倦過度,損傷脾氣,或肝氣乘脾,脾虛不運,精微不化,聚而成濕;流注下焦,傷及任脈,帶脈失約,任脈不固,發(fā)而為病。

    二、肝經濕熱 情志過極,氣郁傷肝,肝氣乘脾,脾不運濕,肝郁化熱,挾濕下注,損及任、帶,發(fā)而為病。

    三、腎氣虧虛 腎陽素虛,或多產房勞,封藏失司,精微不固,發(fā)而為病?;蚰I陰素虛,相火熾盛,或濕郁日久,化燥傷陰,損及任、帶,發(fā)而為病。

    四、濕熱蘊結 經行產后,胞脈空虛,如下陰不潔,交會失時,或久居陰濕之地,以至濕熱乘虛而入,傷及任、帶、發(fā)而為病。

    五、熱毒熾盛 濕熱久蘊,化火成毒,或手術不潔,熱毒直中,血絡受損,任帶受傷,發(fā)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臨證當根據帶下之量、色、質、味及全身情況,辯清寒熱虛實,一般量多、色深(如黃、赤、青、綠)、質粘稠、氣臭穢者,多屬實、屬熱;量多、色淡(如淡黃、白)、質清、無臭氣或有腥氣者,多屬虛、屬寒。治療時,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但無論虛、實,多有濕邪兼挾,故補瀉之時,多兼除濕;對病久虛甚,帶下如崩者,在補益之時,當施固澀之法。

    若帶下五色,膿血混雜,惡臭難聞者,當排除癌變之可能。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