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痞滿脈案

    作者: 林佩琴

    金氏 寒熱拘急,脈不緊數(shù),胃痛,飲入輒嘔,中焦痞阻,溺澀痛。宜宣通法。白通草、制半夏、橘白、草豆蔻、枳殼、蘇梗、赤苓、甘草梢、煨姜。一啜癥減,痞滿未除。用瀉心法。半夏、黃連(俱姜汁炒)、黃芩、干姜、陳皮、枳殼、甘草梢、木通、山梔。二服全安。

    殷氏 身熱胸痞,氣促微咳,嘔吐粥飲,痰粘溺澀,經(jīng)止數(shù)月,脈息三五不調(diào),兼帶浮數(shù)。醫(yī)投桂、附熱劑,致咽喉腫礙,格陽于上,予謂此懷妊惡阻,兼外感也。宜辛涼以解痰熱。用豆豉、杏仁、蔞皮、鮮竹茹、陳皮、茯苓、制半夏、枇杷葉。二服熱退痞消。

    張氏 寒熱似瘧,胸痞不食,汗止腋下。閱所服方,混用枳、樸、楂、 、檳榔、青皮之屬。此邪在上焦,誤行克伐,徒傷中下焦耳。予用半夏瀉心湯去芩、連、甘草,加柴胡、煨姜、蔞皮、蘇梗、茯苓。數(shù)服隨愈。

    巢氏 發(fā)熱胸痞,時嘔,脹入背脅,脈沉小。仿小陷胸湯。用半夏、栝蔞、枳殼、陳皮、茯苓,加姜煎。

    二服病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