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素問·解精微論》全)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yè)傳之行教,以經(jīng)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言授業(yè)于人而傳之行教,惟借此經(jīng)論諸法,然猶有不能十全,故更問其詳也。)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
(謂先日之所聞者若此,已皆適其當也。)
請問有 愚樸漏之問,不在經(jīng)者,欲聞其狀。
( ,妄也。漏當作陋。問不在經(jīng),故曰 愚樸陋,自歉之辭也。樸舊作仆,按∶全元起本作樸,于義為妥,今改從之。 音讒。)
帝曰∶大矣。
(謂亦有大要存也。)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經(jīng)有也。
(口問篇具載此義,故曰在經(jīng)有也。詳前章。)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泣與涕所出不同,故復問其故。)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言此雖無益于醫(yī)治,而工所當知,亦無往非道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故為五臟之專精。)
目者其竅也,
(目即專精之外竅也。)
華色者其榮也。
(華色,即專精之外榮也。)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于目;有亡,憂知于色。
(人有道德則心和,心和則和氣見于目。人有亡失則心憂,心憂則憂氣知于色也。)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目為宗脈所聚而眾水歸之,故悲則泣下?!段羼蛞簞e篇》曰∶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泣出矣。)
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水宗,水之原也。五液皆宗于腎,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則不使之妄行矣。)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志藏于腎,腎屬水也。神藏于心,心屬火也。目為上液之道,故神志相感則水生于目。)
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于目也。
(神悲于心,則志應于腎,故心悲名曰志悲,而水火之精皆上湊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于心,精上不傳于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悲則心系急,故神氣傳于心。傳于心則精不下傳于志,精聚于上,志虛于下,則志獨生悲而精無所持,此所以水不藏于下,而泣出于上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
(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腦,腦者精之類,為髓之海,故屬乎陰。)
髓者骨之充也,
(髓充滿于骨空,諸髓者皆屬于腦。)
故腦滲為涕。
(鼻竅上通于腦也。)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志與骨皆屬于腎,故志為骨之主而涕亦從乎水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
(水液同類,故如兄弟。)
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橫行言其多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相從以類,由勢有弗容已者。)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泣不出,淚不下也??拚咭云湫谋?,心悲以其神慈,神慈則志悲,志悲所以泣出。夫神不慈、志不悲者,正以神為陽,志為陰,陰陽相持之固,則難于感動,所以泣涕不能獨至。)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惋,慘郁也。陰,精也。陰氣受沖則志去于目,故精神不守而涕泣弗能禁也。惋,烏貫切。)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jīng)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陽并于上則火獨光也,陰并于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并,偏聚也?;皙毠?,陽之亢也。厥因氣逆,故陰陽各有所并,并則陽氣不降,陰氣不升,故上為目無所見而下為足寒。陰中無陽,故又生脹滿之疾。)
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 盲。
(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臟之厥陽并于上者也。 當作視。)
是以氣沖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nèi)守于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
(天之陽氣為風,人之陽氣為火,風中于目,則火氣內(nèi)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燔音凡。)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火疾風生,陽之極也。陽極則陰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氣,故風熱在目而泣出,義亦無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十六卷??偨Y三世紀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素問·解精微論》全)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授業(yè)傳之行教,以經(jīng)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
(言授業(yè)于人而傳之行教,惟借此經(jīng)論諸法,然猶有不能十全,故更問其詳也。)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
(謂先日之所聞者若此,已皆適其當也。)
請問有 愚樸漏之問,不在經(jīng)者,欲聞其狀。
( ,妄也。漏當作陋。問不在經(jīng),故曰 愚樸陋,自歉之辭也。樸舊作仆,按∶全元起本作樸,于義為妥,今改從之。 音讒。)
帝曰∶大矣。
(謂亦有大要存也。)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經(jīng)有也。
(口問篇具載此義,故曰在經(jīng)有也。詳前章。)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泣與涕所出不同,故復問其故。)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言此雖無益于醫(yī)治,而工所當知,亦無往非道也。)
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故為五臟之專精。)
目者其竅也,
(目即專精之外竅也。)
華色者其榮也。
(華色,即專精之外榮也。)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于目;有亡,憂知于色。
(人有道德則心和,心和則和氣見于目。人有亡失則心憂,心憂則憂氣知于色也。)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目為宗脈所聚而眾水歸之,故悲則泣下?!段羼蛞簞e篇》曰∶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泣出矣。)
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水宗,水之原也。五液皆宗于腎,故又曰宗精。精能主持水道,則不使之妄行矣。)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志藏于腎,腎屬水也。神藏于心,心屬火也。目為上液之道,故神志相感則水生于目。)
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于目也。
(神悲于心,則志應于腎,故心悲名曰志悲,而水火之精皆上湊也。)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于心,精上不傳于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悲則心系急,故神氣傳于心。傳于心則精不下傳于志,精聚于上,志虛于下,則志獨生悲而精無所持,此所以水不藏于下,而泣出于上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
(泣涕者,因泣而涕也。涕出于腦,腦者精之類,為髓之海,故屬乎陰。)
髓者骨之充也,
(髓充滿于骨空,諸髓者皆屬于腦。)
故腦滲為涕。
(鼻竅上通于腦也。)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志與骨皆屬于腎,故志為骨之主而涕亦從乎水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
(水液同類,故如兄弟。)
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
(橫行言其多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相從以類,由勢有弗容已者。)
雷公曰∶大矣。請問人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
(泣不出,淚不下也??拚咭云湫谋?,心悲以其神慈,神慈則志悲,志悲所以泣出。夫神不慈、志不悲者,正以神為陽,志為陰,陰陽相持之固,則難于感動,所以泣涕不能獨至。)
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惋,慘郁也。陰,精也。陰氣受沖則志去于目,故精神不守而涕泣弗能禁也。惋,烏貫切。)
且子獨不誦不念夫經(jīng)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陽并于上則火獨光也,陰并于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并,偏聚也?;皙毠?,陽之亢也。厥因氣逆,故陰陽各有所并,并則陽氣不降,陰氣不升,故上為目無所見而下為足寒。陰中無陽,故又生脹滿之疾。)
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 盲。
(一水,目之精也。五火,即五臟之厥陽并于上者也。 當作視。)
是以氣沖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nèi)守于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
(天之陽氣為風,人之陽氣為火,風中于目,則火氣內(nèi)燔而水不能守,故泣出也。燔音凡。)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
(火疾風生,陽之極也。陽極則陰生承之,乃能致雨,人同天地之氣,故風熱在目而泣出,義亦無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