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血竭

    《中國藥典》:血竭拼音注音Xuè Jié別名

    血竭花

    英文名SANGUIS DRAXONIS來源

    本品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ume.果實滲出的樹脂經(jīng)加工制成。

    性狀

    本品略呈類圓四方形或方磚形,表面暗紅粉,有光澤,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紅粉。質(zhì)硬而脆,破碎面紅色,研粉為磚紅色。氣微,味淡。在水中不溶,在熱水中軟化。

    貯藏

    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

    除去雜質(zhì),打成碎?;蜓谐杉毮?/p>鑒別

    (1)取本品粉末,置白紙上,用火隔紙烘烤即熔化,但無擴散的油跡,對光照視呈鮮艷的紅色。以火燃燒則產(chǎn)生嗆鼻的煙氣。

    (2)取本品粉末約0.1g,加乙醚10ml,密塞,振搖1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血竭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對照藥材溶液及[含量測定〕項下血竭素高氯酸鹽對照品溶液各10~2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 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

    (3)取本品粉末約0.5g,加乙醇10ml,密塞,振搖10分鐘,濾過,濾液加稀鹽酸5ml,混勻,析出棕黃色沉淀,放置后逐漸凝成棕黑色樹脂狀物。取樹脂狀物,用稀鹽酸10ml分次充分洗滌,棄去洗液,加20%氫氧化鉀溶液10ml,研磨,加氯仿 5ml,移置分液漏斗中,振搖,氯仿層顯紅色,取氯仿層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血竭對照藥材,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與對照藥材溶液各10~2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 G薄層板上,以氯仿-甲醇(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乙腈-0.05mol/L磷酸二氫鈉溶液(50:5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440nm;柱溫40℃。理論板數(shù)按血竭素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4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血竭素高氯酸鹽對照品9mg,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3%磷酸甲醇溶液使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 1ml,置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每 1ml中含血竭素26μg)(血竭素重量=血竭素高氯酸鹽重量/1.377)。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適量,研細,精密稱取0.05~0.15g,置具塞試管中,精密加入3%磷酸甲醇溶液10ml,密塞,振搖3分鐘,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液 1ml,置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血竭素(C17H14O3)不得少于1.0%。

    歸經(jīng)

    歸心、肝經(jīng)。

    性味

    甘、咸,平。

    功能主治

    祛瘀定痛,止血生肌。用于跌撲折損,內(nèi)傷瘀痛;外傷出血不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1~2g,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藥用。

    備注

    (1)《全國中草藥匯編》---商品血竭的植物來源復(fù)雜,除前述外,尚有龍舌蘭科龍血樹屬植物柬埔寨龍血樹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龍血樹屬植物龍血樹Dracaena ombet Kotschy(東非洲);豆科紫檀屬植物龍血紫檀Pterocarpus draco L.(美洲);大戟科巴豆屬植物龍血巴豆Croton draco Schlecht.(墨西哥);同屬木槿葉巴豆Croton hibiscifolius Kunth(西班牙新格拉納達產(chǎn))及流脂巴豆Croton gossypiifolius Vahl[C. sanguifluus H. B. et K. Nov.](新安達拉西亞產(chǎn))等。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血竭拼音注音Xuè Jié別名

    麒麟竭(《雷公炮炙論》),海蠟(侯寧極《藥譜》),麒麟血(《圣惠方》),木血竭(《滇南本草》)。

    出處

    《雷公炮炙論》

    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及樹干中的樹脂。采取果實,置蒸籠內(nèi)蒸煮,使樹脂滲出;或取果實搗爛,置布袋內(nèi),榨取樹脂,然后煎熬成糖漿狀,冷卻凝固成塊狀。亦有將樹干砍破或鉆以若干小孔,使樹脂自然滲出,凝固而成。

    生境分布

    分布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我國廣東、臺灣亦有種植。主產(chǎn)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伊朗等地。

    原形態(tài)

    麒麟竭,又名:渴留(《唐本草》)。

    多年生常綠藤本,長達10~20米,莖被葉鞘并遍生尖刺。羽狀復(fù)葉在枝梢互生,在下郎有時近對生;小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約20~30厘米,寬約3厘米,先端銳尖,基部狹,脈3出平行;葉柄及葉軸具銳刺。肉穗花序,開淡黃色的冠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6,排成2輪;雄花雄蕊6,花藥長錐形;雌花有不育雄蕊6,雌蕊1,瓶狀,子房略呈卵狀,密被鱗片,花柱短,柱頭3深裂。果實核果狀,卵狀球形,徑約2~3厘米,赤褐色,具黃色鱗片,果實內(nèi)含深亦色的液狀樹脂,常由鱗片下滲出,干后如血塊樣。種子1枚。

    性狀

    干燥樹脂呈不定形的塊狀物,大小不等,表面有溝紋及因布包而遺留的布紋,赤褐色或紫褐色。質(zhì)硬而脆,斷面紫褐色至黑褐色,有玻璃樣光澤,有時有小孔。用火燃之,冒煙嗆鼻。研成粉末則呈鮮艷的深紅色。無香氣,味甘而咸,嚼之砂樣。以外表色黑如鐵,研末紅如血,燃之其煙嗆鼻者佳。

    此外,尚有索科特拉血竭,系龍舌蘭科植物龍血樹的樹脂,呈小淚滴狀或碎塊狀,長不過2厘米,斷面玻璃樣,薄片酒紅色。加熱時無苯甲酸氣味。產(chǎn)于東非。

    我國云南發(fā)現(xiàn)一種山鐵樹,又名:柬埔寨龍血樹,其樹脂與上述品種作用相同。植物形態(tài)參見"山鐵樹葉"條。

    化學(xué)成分

    是一種樹脂酯及血竭樹脂鞣醇的混合物,約含57~82%;另含無定形的血竭白素約2.5%,黃色血竭樹脂烴約14%,不溶性樹脂0.3%,植物性渣滓18.4%,赭樸吩0.03%,灰分8.3%。

    藥理作用

    抗真菌作用。血竭水浸劑(1:2)在試管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

    拭去灰塵,敲成小塊,于冬季干燥天氣,放在石灰壇內(nèi)使燥,然后乘脆研末。

    《雷公炮炙論》:"麒麟竭,欲使,先研作粉,重篩過,勿與眾藥同搗,化作飛塵也。"

    歸經(jīng)

    入心、肝經(jīng)。

    ①《綱目》:"手足厥陰。"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厥陰,手少陰經(jīng)。"

    ③《本草新編》:"入腎。"

    性味

    甘咸,平。

    ①《雷公炮炙論》:"味微咸甘。"

    ②《唐本草》:"味甘咸,平,有小毒。"

    ③《本草蒙筌》:"味辛咸,氣平,有小毒。"

    注意

    ①《日華子本草》:"得密陀僧良。"

    ②《本草經(jīng)疏》:"凡血病無瘀積者不必用。"

    功能主治

    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治跌打折損,內(nèi)傷瘀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

    ①《唐本草》:"主五臟邪氣,帶下,止痛,破積血,金創(chuàng)生肉。"

    ②《海藥本草》:"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內(nèi)傷血聚,并宜酒服。"

    ③《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④王好古:"補心包絡(luò),肝血不足。"

    ⑤《綱目》:"散滯血諸痛,婦人血氣,小兒瘈疭。"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1~3分;或入丸劑。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藥內(nèi)敷貼。

    復(fù)方

    ①治傷損筋骨,疼痛不可忍:麒麟血一兩,沒藥一兩,當(dāng)歸一兩(銼,微炒),白芷二兩,赤芍藥一兩,桂心一兩。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酒調(diào)下二錢,日三、四服。(《圣惠方》麒麟血散)

    ②治腹中血塊:血竭、沒藥、滑石、牡丹皮(同煮過)各一兩。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摘元方》)

    ③治產(chǎn)后敗血沖心,胸滿氣喘:真血竭,研為細末,溫酒調(diào)服。(《朱氏集驗醫(yī)方》血竭散)

    ④治鼻衄:血竭、蒲黃等分。為末,吹之。(《醫(yī)林集要》)

    ⑤治瘰疬已破,膿水不止者:血竭(炒)二錢半,大棗二十個(燒為灰),干地黃半兩(別為末)。上三味,都細研如粉,以津唾調(diào)貼瘡上。(《博濟方》血竭散)

    ⑥治一切不測惡瘡,年深不愈:血竭一兩,鉛丹半兩(炒紫色)。上二味,搗研為散,先用鹽暢洗瘡后貼之。(《圣濟總錄》血竭散)

    ⑦治臁瘡不合:血竭末敷之,以干為度。(《濟急仙方》)

    ⑧治痔漏疼痛不可忍:血竭,為細末,用自津唾調(diào)涂,頻為妙。(《楊氏家藏方》血竭散)

    ⑨治嵌甲疼痛:血竭末調(diào)敷之。(《醫(yī)林集要》)

    ⑩治白虎風(fēng),走轉(zhuǎn)疼痛,兩膝熱腫:麒麟竭一兩,硫黃一兩(細研)。搗羅為散,研令勻,以溫酒調(diào)下一錢。(《圣惠方》)

    備注

    內(nèi)服血竭引起過敏反應(yīng):某患者內(nèi)服血竭后發(fā)生周身瘙癢,四肢及胸背部皮膚潮紅,壓之退色,手腳有明顯的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兩側(cè)腳面和小腿接連部各有4x4厘米的大水泡1個,周圍有豆粒大小水泡數(shù)十個,顏面發(fā)紅,眼皮水腫,呼吸迫促,頭暈等;檢查:體溫腋下38.9℃,脈搏9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壓80/65毫米汞柱,余無異常。經(jīng)抗過敏治療而愈。隨后即用原來內(nèi)服之血竭作斑貼試驗,并用黃酒(因患者用黃灑沖服血竭發(fā)生過敏)和蒸餾水作對照,結(jié)果在血竭斑貼部出現(xiàn)4x4厘米范圍的紅色丘疹,局部瘙癢,全身無反應(yīng),24小時后丘疹消退;而黃酒及蒸餾水所作的對照局部皮膚均呈陰性。因此,臨床應(yīng)用血竭內(nèi)服尚不能認為完全無虞,必要時需先作過敏試驗,免致不良后果。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血竭拼音注音Xuè Jié別名

    騏驎竭、海蠟、麒麟血、木血竭

    英文名Dragon's Blood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騏驎竭,只是味咸并腥氣。騏驎竭味微咸甘,似梔子氣是也。

    1.《唐本草》:騏驎竭,樹名渴留,喻如蜂造蜜,斫取用之,《吳錄》謂之赤膠者。

    2.《開寶本草》:別本注云,紫礦、騏驎竭,二物同條,功效全別。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騏驎竭,色黃而赤,葉如櫻桃,三角,竭從木中出。

    3.《本草圖經(jīng)》:騏驎竭,今出南方諸國及廣州。

    4.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果實和藤莖中的樹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emonoropsdraco Bl.

    采收和儲藏:采取果實,置蒸籠內(nèi)蒸煮,使樹脂滲出;或取果實搗爛,置布袋內(nèi),榨取樹脂,然后煎熬成糖漿狀,冷卻凝固成塊狀。亦有將樹干砍破或鉆以若干小孔,使樹脂自然滲出,凝固而成。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

    資源分布:我國臺灣、廣東有栽培。

    原形態(tài)

    麒麟竭,多年生常綠藤本,長達10-20m。莖被葉鞘并遍生尖刺。羽狀復(fù)葉在枝梢互生,在下部有時近對生;小葉互生,線狀披針形,長約20-30cm,寬約3cm,先端銳尖,基部狹,脈3出平行;葉柄及葉軸具銳刺。肉穗花序,開淡黃色的冠狀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6,排成2輪;雄花雄蕊6,花藥長錐形;雌花有不育雄蕊6,雌蕊1,瓶狀,子房略呈卵狀,密被鱗片,花柱短,柱頭3深裂。果實核果狀,卵狀球形,徑約2-3cm,赤褐色,具黃色鱗片,果實內(nèi)含深赤色的液狀樹脂,常由鱗片下滲出,干后如血塊樣。種子1顆。

    性狀

    性狀鑒別(1)進口加工血竭(手牌、皇冠牌):略呈扁圓四方形,大小、重量不一,一般直徑6-8cm,厚約4cm,重120-150g。表面暗紅色或黑紅色,有光澤,常附有因磨擦而成的紅粉。底部平圓,頂端有包扎成型時形成的縱折紋。質(zhì)硬脆易碎。破碎面黑紅色,光亮,研粉則為血紅色。無臭,味淡。

    (2)原裝血竭呈扁圓形、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等。表面紅褐色、紅色、磚紅色。斷面有光澤。研粉為血紅色。無臭,味淡。

    化學(xué)成分

    麒麟竭果實表面鱗片所分泌的枝脂含血竭紅素(dracorubin),血竭素(dracorhodin),去甲基血竭紅素(nordracorubin),去甲基血竭素(nordracorhodin),(2S)-5-甲氧基-6-甲基黃烷-7-醇[(2S)-5-methoxyflavan-7-ol],(2S)-5-甲氧基蓼烷-7-醇[(2S)-5-methoxyflavan-7-ol],2,4-二羥基-5-甲基-6-甲氧基耳酮(2,4-dihydroxy-5-methyl-6-methoxychalcone),血竭黃烷(dracoflavan)A,血竭二氧雜庚醚(dracooxepine),另含海松酸(pimaric acid),異海松酸(isopimaric acid),松香酸(abietic acid),去氫松香酸(dehydroabietic acid),山達海松酸(sandaracopimaric acid)。

    藥理作用

    1.抗真菌作用:血竭水浸劑(1:2)在試營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止血作用:動物實驗證明,本品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從而增加其凝血作用。對血液流變性的影響:血竭水煎醇沉液(1:1)0.5ml/kg肌內(nèi)注射連續(xù)3周,使兔血紅細胞壓積減少,紅細胞及血小板電泳時間縮短,但對全血粘度比值及血漿粘度比值無明顯影響。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響:血竭水煎醇沉液(1:1)0.1ml體外試驗,加于0.5ml富血小板血漿內(nèi),對ADP誘導(dǎo)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炮制

    拭去灰塵,敲成小塊,于冬季干燥天氣,放在石除去雜質(zhì),灰壇內(nèi)使燥,然后乘脆研末。《雷公炮炙論》:騏驎竭,欲使,先研作粉,重篩過,勿與眾藥同搗,化作飛塵也。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本品顆粒置紙上,用大火烘烤則熔化,但無擴散的油跡,對光照視呈鮮艷的血紅色,以火燃燒則發(fā)生嗆鼻煙氣。

    (2)取本品粉末少許,放在試管個加熱熔融,即是暗紅色,并有香氣。

    (3)取本品粉末少許,放在水中振搖,粉末個溶解,水不染色。

    (4)取本品粉末少許,加95%熱乙醇溶解,加鹽酸10滴,再加水10-15滴,有棕黃色沉淀(血竭黃素)。如摻有紅土、氧化鐵、紅粉、松香及植物性雜質(zhì),則95%乙醇不能完全溶解。

    商品規(guī)格,通常分原裝血竭和加工血竭。原裝血竭為原產(chǎn)地印度尼西嚴經(jīng)初加工所得的團塊,一般不含外加輔粒,質(zhì)量較優(yōu),目前進口已不多見。加工血竭為原裝血竭在新加坡?lián)饺胼o料經(jīng)加工而成,并多用布袋扎成類圓四方形,底部貼有手牌、竽冠牌等金色商標。時口血竭主要為加工血竭,過去按商標分規(guī)格,現(xiàn)改用按質(zhì)量分兩個等級。

    歸經(jīng)

    心;肝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平;小毒

    注意

    凡無瘀血者慎服。

    功能主治

    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斂瘡。主跌打損傷;內(nèi)傷瘀痛;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腹痛;外傷出血不止;瘰疬;臁瘡潰久不合及痔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1-1.5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入膏藥內(nèi)敷貼。

    復(fù)方

    1.七厘散(《良方集腋》),活血散瘀,止痛止血,主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積壓,并治一切無名腫毒,燒傷燙傷等。2.麒麟血散(《圣惠方》),主治傷損筋骨,疼痛不可忍者。3.血竭散(《圣濟總錄》),主治一切惡瘡,年深不愈。4.血竭散(《楊氏家藏方》),主治痔漏疼痛不可忍。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五臟邪氣,帶下,心痛,破積血,金創(chuàng)生肉。

    2.《海藥本草》: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補虛及血氣攪刺,內(nèi)傷血聚,并宜酒服。

    3.《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者,敷。此藥性急,亦不可多使,卻引膿。

    4. 王好古:補心包絡(luò),肝血不足。

    5.《綱目》:散滯血諸痛,婦人血氣,小兒瘛瘲。

    6.《綱目》:騏驎竭,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蓋手足厥陰藥也。肝與心包皆主血故爾。河間劉氏云,血竭除血痛,為和血之圣藥是矣。乳香、沒藥,雖主血病,而兼入氣分,此則專于血分者也。

    7.《本草經(jīng)疏》:騏驎竭,甘主補,咸主消,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藥。故主破積血金瘡,止痛生肉,主五臟邪氣者,即邪熱氣也。帶下者,濕熱傷血分所致也。甘咸能涼血除熱,故悉主之。蘇恭主心腹卒痛,李珣以之治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nèi)傷血聚者,誠為此耳。

    8.《本經(jīng)逢原》:血竭,助陽藥中同乳香、沒藥用之者,取以調(diào)和血氣,而無留滯壅毒之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o Yè Jí Dòu來源豆科薄葉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 (Pall.)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吉林、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性味苦,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禿瘡,瘰疬。用法用量搗爛敷患處。摘錄《全國中草......
  • 拼音注音Báo Yè Huánɡ Qín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葉黃芩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utellaria regeliana Nakai var.ikonnikovii(Juz.)G.Y.Wu et H.W.Li[S.ik......
  • 拼音注音Báo Zhù Cǎo別名水澤蘭、冷水草來源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薄柱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ertera sinensis HemsL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邊或河旁巖石上。資源......
  • 《中國藥典》:薄荷拼音注音Bò He英文名HERBA MENTHAE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性狀本品莖呈方柱......
  • 《中藥大辭典》:薄荷油拼音注音Bò He Yóu出處《重慶堂隨筆》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鮮莖葉經(jīng)蒸餾而得的芳香油。性狀為無色至淡黃色或綠黃色的油狀液體,具有純馥的薄荷香氣,帶辛辣而清涼,有強烈的竄透性。在溫度較低時有大量的無色晶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