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靈樞五十營篇 全)
黃帝曰∶余愿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千八分。
(五十營者,即營氣營運之?dāng)?shù),晝夜凡五十度也。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相因,共得一千零八分。人之脈氣,晝夜?fàn)I運一周,亦合此數(shù)。)
日行二十八宿,人經(jīng)脈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yīng)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
(二十八宿義見前章。人之經(jīng)脈十二,左右相同,則為二十四脈,加以蹺脈二,任督脈二,共為二十八脈,以應(yīng)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晝夜之百刻也。二十八脈及十六丈二尺詳義見前十七。)
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
(人之宗氣積于胸中,以行呼吸而通經(jīng)脈,凡一呼一吸是為一息,脈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其日行之?dāng)?shù),當(dāng)以每日千八分之?dāng)?shù)為實,以一萬三千五百息為法除之,則每十息日行止七厘四毫六絲六忽不盡。此云日行二分者,傳久之誤也。下仿此。呼吸脈再動,詳脈色類三,所當(dāng)互考。)
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凡一百三十五息,水下一刻之度也,人氣當(dāng)半周于身,脈行八丈一尺;故二百七十息,氣行于身一周,水下當(dāng)二刻,日行當(dāng)?shù)枚忠焕辶翞檎#?/p>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氣行二周,脈行三十二丈四尺,日行當(dāng)?shù)盟氖秩宥翞檎?。上文言二十五分者太多,本?jié)言四十分者太少,此其所以有誤也。)
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
(氣行十周,脈行一百六十二丈,日行當(dāng)?shù)梦逅薅环至鍨檎#?/p>
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
(此一晝夜百刻之總數(shù),人氣亦盡而復(fù)起矣。)
所謂交通者,并行一數(shù)也。
(此釋上文交通二字之義。并行一數(shù),謂并二十八脈通行一周之?dāng)?shù)也。)
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使五十營之?dāng)?shù)常周備無失,則壽亦無窮,故得盡天地之壽矣。八百一十丈,脈氣周行晝夜五十營之總數(sh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