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天門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鈴、絲冬、趕條蛇、多仔婆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 的干燥塊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
注:同屬植物多刺天門冬Asparagus spinosissimus Wang et S. C. Chen。分布于西藏,當?shù)匾沧魈於胨帯?/p>性狀
本品呈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cm,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質(zhì)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zhì)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除去雜質(zhì),迅速洗凈,切薄片,干燥。
本品橫切面:根被有時殘存。皮層寬廣,外側(cè)有石細胞,石細胞淺黃棕色,長條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32~110 μm,壁厚,紋孔及孔溝極細密,有的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黏液細胞散在,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胞中,針晶長40~99μm。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和木質(zhì)部束各31~135 個,相互間隔排列,少數(shù)導(dǎo)管深入至髓部,髓細胞亦含草酸鈣針晶束。
歸肺、腎經(jīng)。
甘、苦,寒。
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頓咳痰黏,咽干口渴,腸燥便秘。
6~12g。
大當門根
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H)Merr.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須根人沸水中煮或蒸,除去外皮,微火烘干或用硫磺熏后再烘干。
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園。分布我國中部、西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攀援狀多年生草本。莖細,有縱槽紋。葉狀枝2~3枚簇生葉腋,線形,扁平,長1~3cm,寬1mm左右,葉退化為鱗片,主莖上的鱗狀葉常變?yōu)橄聫澋亩檀??;?~3朵簇生葉腋,黃白色或白色;花被片6;雌蕊1,子房3室。漿果球形,熟時紅色。花期5月。
塊根長圓紡錘形,長6~20cm,中部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呈油潤半透明狀。干透者質(zhì)堅硬而脆,未干透者質(zhì)柔軟,有粘性,斷面蠟質(zhì)樣。味甘、微苦。
含多種螺旋甾甙類化合物天冬甙-Ⅳ~Ⅶ(Asp-Ⅳ~Ⅶ);天冬酰胺、瓜氨酸、絲氨酸等近20種氨基酸,以及低聚糖Ⅰ~Ⅶ;并含有5-甲氧基-甲基糠醛(5-methoxy-methylfurfural)。
性寒,味甘、苦。
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虛勞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白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天門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鈴、絲冬、趕條蛇、多仔婆
英文名RADIX ASPARAGI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Merr. 的干燥塊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
注:同屬植物多刺天門冬Asparagus spinosissimus Wang et S. C. Chen。分布于西藏,當?shù)匾沧魈於胨帯?/p>性狀
本品呈長紡錘形,略彎曲,長5~18cm,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質(zhì)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zhì)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霉,防蛀。
炮制除去雜質(zhì),迅速洗凈,切薄片,干燥。
鑒別本品橫切面:根被有時殘存。皮層寬廣,外側(cè)有石細胞,石細胞淺黃棕色,長條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32~110 μm,壁厚,紋孔及孔溝極細密,有的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黏液細胞散在,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胞中,針晶長40~99μm。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和木質(zhì)部束各31~135 個,相互間隔排列,少數(shù)導(dǎo)管深入至髓部,髓細胞亦含草酸鈣針晶束。
歸經(jīng)歸肺、腎經(jīng)。
性味甘、苦,寒。
功能主治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頓咳痰黏,咽干口渴,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6~12g。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天冬拼音注音Tiān Dōnɡ別名大當門根
英文名Radix Asparagi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H)Merr.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須根人沸水中煮或蒸,除去外皮,微火烘干或用硫磺熏后再烘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園。分布我國中部、西北、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原形態(tài)攀援狀多年生草本。莖細,有縱槽紋。葉狀枝2~3枚簇生葉腋,線形,扁平,長1~3cm,寬1mm左右,葉退化為鱗片,主莖上的鱗狀葉常變?yōu)橄聫澋亩檀??;?~3朵簇生葉腋,黃白色或白色;花被片6;雌蕊1,子房3室。漿果球形,熟時紅色。花期5月。
性狀塊根長圓紡錘形,長6~20cm,中部直徑0.5~2cm。表面黃白色或淺黃棕色,呈油潤半透明狀。干透者質(zhì)堅硬而脆,未干透者質(zhì)柔軟,有粘性,斷面蠟質(zhì)樣。味甘、微苦。
化學成分含多種螺旋甾甙類化合物天冬甙-Ⅳ~Ⅶ(Asp-Ⅳ~Ⅶ);天冬酰胺、瓜氨酸、絲氨酸等近20種氨基酸,以及低聚糖Ⅰ~Ⅶ;并含有5-甲氧基-甲基糠醛(5-methoxy-methylfurfural)。
性味性寒,味甘、苦。
功能主治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虛勞咳嗽、津傷口渴、心煩失眠、內(nèi)熱消渴、腸燥便秘、白喉。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