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塘虱魚

    《中藥大辭典》:塘虱魚拼音注音Tánɡ Shī Yú別名

    角魚、暗釘魚(《本草求原》),須子鲇(《脊椎動物分類學》),胡子鯰(《魚類分類學》)。

    出處

    《本草求原》

    來源

    為胡子鲇科動物胡子鲇全體。

    生境分布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分布廣東、福建、云南、江蘇、上海等地。

    原形態(tài)

    體細長,長約14厘米,后部側扁。頭部平扁;吻寬而鈍,眼小,有能活動的邊緣??陂?,下位。有小須4對,上頜1對最長;鼻孔1對及下頜2對較短。全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背鰭59~65,位于胸鰭的后上方。臀鰭42~50,背鰭和臀鰭均不與尾鰭相連。胸鰭Ⅰ8,腹鰭6,尾鰭圓形。體棕黑色,下部較淡。

    性味

    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補血,滋腎,調中,興陽。治腰膝酸痛。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塘虱魚拼音注音Tánɡ Shī Yú別名

    角魚、暗釘魚、須手鲇、胡子鯰、土虱、塘角魚

    英文名Fuscous catfish出處

    出自(本草求原) 塘虱魚形似鰍,腮下有二橫骨,能刺人。(性味以下出《本草求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子鲇科動物胡子鲇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rias fuscus (Lacepede)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放在清水池中每日找水1次,用時從鰓孔取出內臟,洗凈,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熱帶、亞熱帶淡水魚類,生活于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溝渠稻田和沼澤中的黑暗處洞穴內。耐干旱,食小魚、小蝦、水生昆蟲及水草等。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南方各河川、湖泊。

    原形態(tài)

    胡子鲇,體延長,長約14cm。前部平扁,后部側扁。頭扁而寬,頂被有皮膜,顱骨后部突出,形成三角形,末端圓??陂?,下位,吻寬短,突出。眼小而具活動的眼瞼。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為一短管,近吻端。上凳突出。唇厚,唇溝明顯。牙細小。須4對:上頜須1對,最長,鼻須1 對,下頜須2對,稍短,鰓耙細長。背鰭58-62,無硬刺,基部甚長,末端與尾鰭相連。胸鰭I,7-8,圓形,具1硬刺。腹鰭6,達臀鰭起點。臀鰭39-43,起點緊接肛門,基部甚長,末端與背鰭末端相對 。尾鰭圓扇形。體光滑無鱗,有側線。體棕黑色,腹部較淡。各鰭灰黑色。

    化學成分

    塘虱魚含胃蛋白酶(pepsin),消化蛋白酶(digestive protease),糜蛋白酶(chymotrypsin)。還含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歸經

    腎;肺;胃經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益腎;調中;養(yǎng)血;止血。主久病體虛,腰膝酸痛;小兒疳積肥;哮喘;衄血;倒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邊蘇拼音注音Bàn Biān Sū別名綿穗蘇、野魚香、野蘇、大胡麻、天人草來源唇形科半邊蘇Comanthosphace ningpoensis (Hemsl.) Hand.-Mazz.,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浙江、江西、......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邊蓮拼音注音Bàn Biān Lián別名細米草、急解索、半邊花、蛇脷草[廣東]、長蟲草[河南]英文名HERBA LOBELIAE CHINENSIS來源本品為桔??浦参锇脒吷廘obelia chinensis Lou......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Cài別名菜子七、婦人參、普賢菜。來源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華中碎米薺的根狀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damine urhaniana O.E.Schulz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挖,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拼音注音Bàn Biān ǒu來源藥材基源:為雙扇蕨科植物中華雙扇蕨的根莖。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pteris chinensis Christ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去附葉,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2100......
  • 《全國中草藥匯編》:半邊錢拼音注音Bàn Biān Qián別名蝴蝶葉、羅藟草、馬蹄金、三腳虎、錢鑿草、馬蹄香[福建]來源豆科蝙蝠草屬植物鋪地蝙蝠草Christia obcordata (Poir.) Bahn. f.[Lourea o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