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鱔魚頭

    《中藥大辭典》:鱔魚頭拼音注音Shàn Yú Tóu出處

    《別錄》

    來源

    為鱔科動物黃鱔。

    性味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別錄》:"頭骨燒之,止痢。""干蟮頭主消渴,食不消;去冷氣,除痞癥。"

    ②《綱目》:"百蟲入耳,燒,研,綿裹塞之。"

    復方

    治小腸癰:鱔魚頭、蛇頭、地龍頭。燒灰酒服有效。(《集成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鱔魚頭拼音注音Shàn Yú Tóu英文名Finless eel head, Ricefield eel head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合鰓科動物黃鱔的頭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后,割取頭部,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底層生活的魚類,喜棲息于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轉現(xiàn)象。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捕食各種小動物。

    資源分布:除西北地區(qū)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黃鱔,體細長,呈蛇形,向后漸側扁,尾部尖細。頭圓,吻端尖,唇頗發(fā)達,下唇尤其肥厚。上下頜及腭骨上部有細齒。眼小,為一薄臘所覆蓋。兩處鼻孔在腹陪合為一,呈“V”字形。體無鱗。無胸腹鰭,背、臀鰭退化僅留低皮褶,無軟刺,都與尾鰭相聯(lián)合。體色微黃或橙黃,全體滿布黑色小點,腹部灰白。

    歸經

    肝;腎經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解毒殺蟲。主消化不良;痢疾;消渴;痞積;脫肛;小腸癰;百蟲入耳

    用法用量

    內服:焙干研粉,黃酒沖服,每次5g,每日3次。外用:適量,焙干研末,綿裹塞耳。

    復方

    治小腸癰:鱔魚頭、蛇頭、地龍頭。燒灰酒服有效,(《集成方》)

    各家論述

    1.《別錄》:頭骨燒之,上痢。干鱔頭主消渴,食不消;去冷氣,除痞癥。

    2.《綱目》:百蟲入耳,燒,研,綿裹塞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張口草、華夏慈菇、燕尾草來源澤瀉科慈菇屬植物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S. trifolia L. var. sinensis (Sims) Makino],以球莖及全草入藥。秋季采集,洗凈曬干。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ōu Jīn Cǎo別名蟲兒被單、筋骨菜、單背葉、青姑草、金纏萊、大娥嫦菜、石灰草、接筋草、小伸筋草、背單草、滇繁縷、白筋骨草、雞骨草、唐根草、石繁縷、糯米藤來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石生繁縷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l......
  • 拼音注音Chā Tián Pào別名復盆子、大烏泡、烏沙莓、菜子泡、回頭龍、兩頭草、兩頭忙、烏泡倒觸傘、倒生根、烏龍毛、烏龍須、白龍須、過江龍[不定根]來源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以果實、根及莖、藤著......
  • 拼音注音Chēnɡ Gāo Zhú別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英文名Punting Pole Bambusa出處始載于《廣西藥用植物名錄》。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掌篙竹的葉、葉芽或莖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pervariab......
  • 《中藥大辭典》:春不見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別名一朵云(《陜西中草藥》)出處《陜西中草藥》來源為陰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帶根全草。春、冬采挖,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陰濕處。分布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