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jīng)》 十四、三陽脈體

    作者: 張介賓

    (素問平人氣象論)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

    (此言人之脈氣,必隨天地陰陽之化,而為之卷舒也。太陽之氣王于谷雨后六十日,是時陽氣太盛,故其脈洪大而長也。)

    少陽脈至,乍數(shù)乍疏,乍短乍長。

    (少陽之氣,王于冬至后六十日,是時陽氣尚微,陰氣未退,故長數(shù)為陽,疏短為陰,而進(jìn)退未定也。)

    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陽明之氣,王于雨水后六十日,是時陽氣未盛,陰氣尚存,故脈雖浮大而仍兼短也。愚按∶此論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諸家疑為古文脫簡者是也。及閱七難所載,則陰陽俱全。其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與此皆同。至謂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xì)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三陰三陽之辨,乃氣令必然之理,蓋陰陽有更變,脈必隨乎時也。又曰∶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陽王,復(fù)得甲子陽明王,復(fù)得甲子太陽王,復(fù)得甲子太陰王,復(fù)得甲子少陰王,復(fù)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據(jù)此二說,則逐節(jié)推之可知矣。又按∶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義若與此有不同者,何也?蓋此篇以寒暑分陰陽,彼以六氣分陰陽也。觀者宜各解其義。詳運氣類三十一。)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