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靈素節(jié)注類編》 六腑移熱

    作者: 未知

    (癃、溺血、鬲腸、口糜、伏瘕、食亦、鼻淵、衄 瞑目)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于大腸,為 瘕為沉;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膽移熱于腦,則辛 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 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臟為陰,寒邪入之而不化,故有移寒之病。如其由經(jīng)腑而傳臟者,其邪先已化熱也。腑為陽,寒邪入之,即化為熱,故有熱邪而無寒邪;其有寒者,是內(nèi)傷之病,如生冷凍飲料食傷胃之類,又如臟寒則腑冷之虛證也。

    《難經(jīng)》曰∶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胞脈在沖任間,上通心氣,下通膀胱,是胞者,為女子受孕、男子藏精之所。胞中邪熱,多由欲火蘊(yùn)釀,若移熱于膀胱,是內(nèi)出外也,膀胱熱結(jié)氣分,則小便癃閉,熱傷血分,則溺血,閉則痛,名淋也;小腸為受盛之官,化水谷而厘清濁,濁者下傳大腸,清者滲入膀胱,故膀胱亦能移熱于小腸,因而與大腸阻隔,而便不通利,濁既不下,熱蒸胃中水氣,上熏于口而糜爛,兼舌亦有腐蝕者,以舌為心之苗,小腸為心之腑也;小腸下接大腸,如移熱于大腸,則滓濁結(jié)聚不行而成 瘕, ,音義同伏,瘕者,假物結(jié)成形質(zhì),沉著難去,如宿積燥屎之類也;大腸經(jīng)脈絡(luò)肺,肺胃相連,故大腸亦能移熱于胃,胃受邪熱而善食,熱爍肌肉而反瘦,以脾胃主肌肉也,此即中消之病,古名食亦也;胃移熱于膽,仍在中焦,故病不變,或兼口苦,是膽熱也;膽經(jīng)之脈,上頭通腦,邪熱入腦,腦髓被灼,化為濁涕,下注不止,以其由腦而出,似有辛辣氣味觸動(dòng),涕即下注,名為辛 鼻淵, 音曷,兩目中間鼻柱之內(nèi),以在鼻之深處,而出涕腥臭,故名淵,久則傳為衄 瞑目者,濁涕挾污血而下,以氣逆眩暈,故瞑目,而得之氣厥者,其病為深重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陳念祖
  • 作者:
    周揚(yáng)俊
  • 作者:
    元簡
  •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

    作者:
  • 作者:
    尤怡
  • 作者:
    尤怡
  • (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⒅芯碚撾s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jì) 262 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