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靈樞識》 水脹篇第五十七

    諸本無篇字。

    水始起也

    (止)

    此其候也

    馬云。病方起時。目之下為窠。(俗云臥蠶)其微有所腫。如新臥起之狀。大抵人之臥起者。其目窠上必腫也。頸脈即人迎穴也。此脈動于頸。而咳動于內(nèi)。在陰股則冷。在足脛則腫。在上腹則大。以手按其腹。則隨手而起。如裹水狀。此水病已成。而可驗者也。(按素問陰陽別論云三陰結(jié)謂之水啟玄子云三陰者謂脾肺之脈俱寒結(jié)也脾肺寒結(jié)則氣化為水又按本經(jīng)五癃津液篇有云五谷之精氣和合而為膏者內(nèi)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又按論疾診尺篇言風水膚脹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而不起則當知隨手而起為有水無風而不起為有風有水也)張云。陽明之脈。自人迎下循腹里。而水邪乘之。故為頸脈動。水之標在肺。故為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腹乃太陰。邪始于陰分也。HT、同。凡按水囊者。必隨手而起。

    故病水者亦若是。以上皆水腫之候。簡案、平人氣象論曰。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亦與本節(jié)及論疾診尺篇文同。不謂之人迎而謂頸脈者。非診之而始知其動之疾。以其望而知頸脈之疾也。

    膚脹者

    (止)

    此其候也

    甲乙。、作殼殼。張云。、鼓聲也。寒氣客于皮膚之間者。陽氣不行。

    病在氣分。故有聲若鼓。氣本無形。故不堅。氣無所不至。故腹大。身盡腫。若因于水。則有水處腫。無水處不腫。此為可辨。然有水則皮澤而薄。無水則皮濃。寒氣在膚腠之間。按散之。則不能猝聚。故而不起。腹色不變。即皮濃故也。愚按、此上兩條云。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者屬水。而不起者屬氣。此固然也。然按氣囊者。亦隨手而起。又水在肌肉之中。按而散之。猝不能聚。如按糟囊者。亦而不起。

    故未可以起與不起。為水氣的辨。但當察其皮濃色蒼。或一身盡腫?;蜃陨隙抡摺6鄬贇?。若皮薄色澤?;蚰[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屬水也。簡案、論疾診尺篇云。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亦與本節(jié)同。又金匱要略云。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又云。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巢源云。燥水謂水氣溢于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本者。名曰燥水。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

    不成文本者。名曰濕水。由此推之。膚脹、即金匱所謂皮水、風水。巢源所謂燥水也。然脹不可拘起與不起之說。當為實驗之言也。殼、玉篇。物皮空也。字亦從鼓從空。蓋中空之義。諸注為鼓聲。豈有不堅而有聲之理乎。

    腹脹

    (止)

    此其候也

    馬云。鼓脹與膚脹等。不言按之起與不起。當亦是不起者。惟其腹筋起者為辨。

    又按素問腹中論。黃帝曰。有病心腹?jié)M。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何病。岐伯曰。名為鼓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此方果有奇驗云。李云。鼓脹膚脹。大同小異。只以色蒼黃。腹筋起為別耳。

    腸覃

    (止)

    此其候也

    甲乙。癖、作瘕。、作息。離臟、作離歲月三字。諸本唯作離歲。獨志改作離臟。張云。覃、延布而深也。寒氣與衛(wèi)氣相搏。則積不行。留于腸外。有所系著。故癖積起肉生。病日以成矣。肉、惡肉也。離歲、越歲也。寒邪客于腸外。不在胞中。故無妨于月事。其非血病可知。蓋由汁沫所聚。而生此腸覃之候也。簡案、覃義未詳。蓋此與蕈同。慈在切。唐韻。菌生木上。又玉篇。

    蕈、地菌也。腸中垢滓。凝聚生肉。猶濕氣蒸郁。生蕈于土木。故謂腸覃。正字通。方書、鼻疣曰肉。亦謂之菌。鼻通息。故從息。菌乃與腸蕈之義符。但以鼻息釋者。誤。說文。、寄肉也。即生息一肉之義。甲乙作息肉可證。離歲、歷歲也。離訓歷。見詩小雅小宛疏。腸覃治方。陳氏三因有烏喙丸。羅氏衛(wèi)生寶鑒有露丸。見丸等。當并考。

    石瘕

    (止)

    可導而下

    甲乙。下下有之字。張云。、凝敗之血也。子門閉塞。則血留止。其堅如石。

    故曰石瘕。月事不以時下。惟女子有之也。故可以導血之劑下之。按篇首帝有石水之問。而此下無答。必闕失也。考之陰陽別論曰。陰陽結(jié)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其義即此。簡案、說文。、凝血也。五臟生成篇。赤如血死是也。導、謂坐導藥。其病在胞中。故用坐藥以導下之。張注非。

    先瀉其脹之血絡(luò)

    (止)

    去其血絡(luò)也

    甲乙。脹、作腹后。血絡(luò)、作血脈。張云。先瀉其脹之血絡(luò)。謂無論虛實。凡有血絡(luò)之外見者。必先瀉之。而后因虛實以調(diào)其經(jīng)也。刺去其血絡(luò)。即重明先瀉之義。按本篇自水而下所言者。凡六證。而此獨以二證之刺為問者。蓋水俞五十七穴。已詳于水熱穴論。故不必再問。此云膚脹鼓脹者。蓋兼五證而統(tǒng)言之。辭雖簡而意則賅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