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馬云。內(nèi)有五閱以觀五氣。及五氣為五臟之使。故名。說文云。閱、察也。
刺有五官
(止)
五臟之使也
張云。刺法當知臟氣。知臟氣當于五官五閱而察之。五官如下文。
鼻者肺之官也。閱、外候也。使、所使也。副、配合也。五臟藏于中。五官見于外。內(nèi)外相應(yīng)。故為五臟之閱。
令可為常
必當治里
張云??蔀槌U?。常行之法。五臟之脈。察于氣口。五臟之色。察于明堂。明堂者鼻也。色應(yīng)其時。乃其常也。然色見于外而病在內(nèi)。是為經(jīng)氣入臟。故當治里。
闕庭必張
壽中百歲
馬云。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即首面也。(出五色篇)必開而張。
乃立明堂以閱之。明堂者鼻也。其明堂廣大而為蕃為蔽者。又見于外。蓋頰側(cè)謂之蕃。耳門謂之蔽。耳四周之壁既方。地角之基又高。引垂向外。五色又順。平博廣大。壽當中百歲也。張云。張、布列也。壁、墻壁也。
基、骨骼也。引垂居外。謂明顯開豁也。此于五色之外。而言其都位之隆濃也。形色皆佳乃為壽征。故中百歲。治、不亂也。中、宜也。堪也。志云。引垂居外者。邊陸在外。為中土之保障也。
見此者
可苦以針
張云。若此之人。是為血氣充實。形色堅固。故刺之則病已。而可苦以針也。
然則血氣內(nèi)虛。形色外弱者。其不宜用針可知。、音致。密也。
五官
張云。官者職守之謂。所以司呼吸。辨顏色。納水谷。別滋味。聽聲音者也。
鼻張
蔣氏啟微云。人將死則鼻柱曲縮。故孔則張大上向。又云。周禮疾醫(yī)。以五色五氣。其死生。
量之以九竅之變。其斯之謂乎。
青
甲乙。、作目。
顴赤
蔣氏啟微曰。神將去矣。
顴與顏黑
蔣氏啟微云。土邪來干。故色黑黃。色現(xiàn)顴顏。腎水將絕反乘心火也。簡案、蔣以黃帝之黃字。接上句釋之。誤。
五脈安出
如何
馬云。五常之脈。安所從出。五臟之色。安所從見。其常色見者。而又至于危。
皆帝之所疑也。張云。安出安見。言脈色安然無恙也。常色殆者。謂色本如常而身亦危也。此又何如其故。
五官不辨
況加疾哉
將氏啟微云。色脈俱安。平人也。有病則死。蓋有故焉。五官者。目辨色。
鼻辨臭??诒婀?。舌辨味。耳辨聲。若不能辨。臟氣不全也。闕庭眉額之間。清陽之位。若不開張。陽氣薄矣。
明堂、鼻也。鼻位中央而屬脾。司呼吸而主肺。若其部小。脾肺氣衰也。腎為先天之本。其官在耳。蔽為耳門。
蕃為頰側(cè)。墻基為耳邊。角為耳上角。垂為耳垂珠。皆腎家部分。若卑低窄小。角珠向外。先天之氣素薄。若是雖無病苦。亦難以全生。況加之疾乎。望家讀此。凡病患諸部狹小者。雖平常殆莫輕治之。簡案、埤其墻。墻下無基。乃上文方壁高基之反。垂角去外。乃上文引垂居外之反。當與上文馬張注參考。
腑臟之在中也
各如其度也
張云。腑臟居于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而面部所應(yīng)之色。亦如其度。如五色篇所謂庭者首面。闕者咽喉之類。皆是也。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馬云。內(nèi)有五閱以觀五氣。及五氣為五臟之使。故名。說文云。閱、察也。
刺有五官
(止)
五臟之使也
張云。刺法當知臟氣。知臟氣當于五官五閱而察之。五官如下文。
鼻者肺之官也。閱、外候也。使、所使也。副、配合也。五臟藏于中。五官見于外。內(nèi)外相應(yīng)。故為五臟之閱。
令可為常
(止)
必當治里
張云??蔀槌U?。常行之法。五臟之脈。察于氣口。五臟之色。察于明堂。明堂者鼻也。色應(yīng)其時。乃其常也。然色見于外而病在內(nèi)。是為經(jīng)氣入臟。故當治里。
闕庭必張
(止)
壽中百歲
馬云。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即首面也。(出五色篇)必開而張。
乃立明堂以閱之。明堂者鼻也。其明堂廣大而為蕃為蔽者。又見于外。蓋頰側(cè)謂之蕃。耳門謂之蔽。耳四周之壁既方。地角之基又高。引垂向外。五色又順。平博廣大。壽當中百歲也。張云。張、布列也。壁、墻壁也。
基、骨骼也。引垂居外。謂明顯開豁也。此于五色之外。而言其都位之隆濃也。形色皆佳乃為壽征。故中百歲。治、不亂也。中、宜也。堪也。志云。引垂居外者。邊陸在外。為中土之保障也。
見此者
(止)
可苦以針
張云。若此之人。是為血氣充實。形色堅固。故刺之則病已。而可苦以針也。
然則血氣內(nèi)虛。形色外弱者。其不宜用針可知。、音致。密也。
五官
張云。官者職守之謂。所以司呼吸。辨顏色。納水谷。別滋味。聽聲音者也。
鼻張
蔣氏啟微云。人將死則鼻柱曲縮。故孔則張大上向。又云。周禮疾醫(yī)。以五色五氣。其死生。
量之以九竅之變。其斯之謂乎。
青
甲乙。、作目。
顴赤
蔣氏啟微曰。神將去矣。
顴與顏黑
蔣氏啟微云。土邪來干。故色黑黃。色現(xiàn)顴顏。腎水將絕反乘心火也。簡案、蔣以黃帝之黃字。接上句釋之。誤。
五脈安出
(止)
如何
馬云。五常之脈。安所從出。五臟之色。安所從見。其常色見者。而又至于危。
皆帝之所疑也。張云。安出安見。言脈色安然無恙也。常色殆者。謂色本如常而身亦危也。此又何如其故。
五官不辨
(止)
況加疾哉
將氏啟微云。色脈俱安。平人也。有病則死。蓋有故焉。五官者。目辨色。
鼻辨臭??诒婀?。舌辨味。耳辨聲。若不能辨。臟氣不全也。闕庭眉額之間。清陽之位。若不開張。陽氣薄矣。
明堂、鼻也。鼻位中央而屬脾。司呼吸而主肺。若其部小。脾肺氣衰也。腎為先天之本。其官在耳。蔽為耳門。
蕃為頰側(cè)。墻基為耳邊。角為耳上角。垂為耳垂珠。皆腎家部分。若卑低窄小。角珠向外。先天之氣素薄。若是雖無病苦。亦難以全生。況加之疾乎。望家讀此。凡病患諸部狹小者。雖平常殆莫輕治之。簡案、埤其墻。墻下無基。乃上文方壁高基之反。垂角去外。乃上文引垂居外之反。當與上文馬張注參考。
腑臟之在中也
(止)
各如其度也
張云。腑臟居于腹中。各有左右上下之次舍。而面部所應(yīng)之色。亦如其度。如五色篇所謂庭者首面。闕者咽喉之類。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