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馬云。別、彼劣切。內(nèi)論五液而病為水脹。則必為癃。故名篇。
張?jiān)?。五液者。陰精之總稱也。本篇以溺、汗、泣、唾、水。故名曰五。宣明五氣篇曰。五臟化液。心為汗。
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決氣篇曰。精、氣、津、液、血、脈。其辨有六。又道家曰。
涕、唾、精、津、汗、血、液。其名則七。皆無(wú)非五液之屬耳。志云。水谷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別而為五。
如五道癃閉。則為水脹。五別者。為汗、為溺、為唾、為淚、為髓。五癃者。液不滲于腦而下流。陰陽(yáng)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而津液不化。水谷留于下焦。不得滲于膀胱。則水溢而為水脹。因以名篇。上章論氣脹之因。此章論水脹之因。得其因則知所以治矣。簡(jiǎn)案、本篇末云。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甲乙載本篇文。
亦云津液五別。此云五癃。未詳所取義。疑文本差訛。
為溺與氣
馬云。天寒則腠理閉。內(nèi)之氣與濕俱不行。其水下留于膀胱。則為前溺與后氣耳。
各走其道
張?jiān)啤N宄K暮?。各因?jīng)以受水谷之氣味。故津液隨化而各走其道。
其流而不行者
甲乙。流、作留。張?jiān)?。周流于血脈之間。而不散行于外。注于臟腑。益于精髓而為之液。志云。流者淖澤注于骨。補(bǔ)益腦髓。灌精而濡空竅者也。
聚沫則痛
張?jiān)??;驗(yàn)楹八?。則液凝留于肌肉之間。故汁沫聚而為痛。簡(jiǎn)案、與周痹同義。
為溺其氣
張?jiān)?。腠理閉密。則氣不外泄。故氣化為水。水必就下。故留于膀胱。然水則氣也。水聚則氣生。氣化則水注。故為溺與氣。志云。氣者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而出者為溺。藏于膀胱者。
化生太陽(yáng)之氣。簡(jiǎn)案、氣未詳何氣。馬為失氣。近是。見(jiàn)前。
五臟六腑
(止)
腎為之主外
張?jiān)?。此二?jié)言津液之為涕泣也。心總五臟六腑。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腎。皆聽(tīng)命于心。是以耳之聽(tīng)。目之視。無(wú)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脈而主治節(jié)。故為心之相。肝主謀慮決斷。故為心之將。
脾主肌肉而護(hù)養(yǎng)臟腑。故為心之衛(wèi)。腎主骨而成立其形體。故為心之主外也。
故五臟六腑
泣出矣
甲乙。與肺、作急肺。似是。泣、作涎。張?jiān)?。心為臟腑之主。故五臟之系。
皆入于心。心之總系。復(fù)上貫于肺。通于喉而息由以出。故心悲則系急而肺葉舉。液即隨之而上溢。然心系與肺。本不常舉。故有乍上乍下。當(dāng)其氣舉而上。則為咳為泣也。凡人之泣甚而繼以嗽者。正以氣并于上。而奔遏于肺耳。按、口問(wèn)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诒钦?。氣之門戶也。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dòng)。心動(dòng)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液道通。故涕泣出焉。
中熱
故唾出
張?jiān)啤4私蛞褐疄橥僖?。蟲(chóng)為濕熱所化。常居腸中。胃熱則消谷中空。蟲(chóng)行就食。故或上或下。動(dòng)作于腸胃之間。充郭者??v滿之謂。腸郭則胃緩。胃緩則氣逆上行。涎隨而溢。故多唾也。按、宣明五氣篇曰。腎為唾而出曰胃為唾。是胃之與腎。皆主為唾。蓋土郁之唾在胃。水泛之唾在腎也。
和合而為膏者
膏、諸本作高。但趙府本吳本同此。馬云。當(dāng)作膏。張直改作膏。注云。此津液之為精髓也。膏、脂膏也。簡(jiǎn)案、志以高字釋之。義不通。
陰陽(yáng)不和
脛
甲乙。虛故、作虛則。腰背、作腰脊。張?jiān)?。陰?yáng)不和。則精氣俱病。氣病則不攝。精病則不守。精氣不相統(tǒng)攝。故液溢于下。而流泄于陰竅。精髓皆減。輸泄過(guò)度。則真陰日虛。故為腰痛脛等病。此勞瘵之所由作也。
陰陽(yáng)氣道
為水脹
下瀉諸本作不瀉。此字誤。當(dāng)改。張?jiān)?。此津液之為水脹也。三焦為決瀆之官。
膀胱為津液之腑。氣不化則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瀉。膀胱不能滲而腫脹也。知病所由。故治此皆當(dāng)以氣化為主。試觀水潦為災(zāi)。使非太陽(yáng)照臨。則陰凝終不能散。泥濘終不能干。能知此義。則知陰陽(yáng)氣化之道矣。
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張?jiān)?。陰?yáng)和。則五液皆精而充實(shí)于內(nèi)。陰陽(yáng)不和。則五精皆泄而流溢于外。
此其所謂逆順也。
《女科經(jīng)論》(公元 1689 年)清.蕭塤(賡六)著。八卷。分為月經(jīng)、胎前、產(chǎn)后、崩淋、帶下、雜病等門,辨別虛實(shí)寒熱,詳論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馬云。別、彼劣切。內(nèi)論五液而病為水脹。則必為癃。故名篇。
張?jiān)?。五液者。陰精之總稱也。本篇以溺、汗、泣、唾、水。故名曰五。宣明五氣篇曰。五臟化液。心為汗。
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決氣篇曰。精、氣、津、液、血、脈。其辨有六。又道家曰。
涕、唾、精、津、汗、血、液。其名則七。皆無(wú)非五液之屬耳。志云。水谷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別而為五。
如五道癃閉。則為水脹。五別者。為汗、為溺、為唾、為淚、為髓。五癃者。液不滲于腦而下流。陰陽(yáng)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而津液不化。水谷留于下焦。不得滲于膀胱。則水溢而為水脹。因以名篇。上章論氣脹之因。此章論水脹之因。得其因則知所以治矣。簡(jiǎn)案、本篇末云。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甲乙載本篇文。
亦云津液五別。此云五癃。未詳所取義。疑文本差訛。
為溺與氣
馬云。天寒則腠理閉。內(nèi)之氣與濕俱不行。其水下留于膀胱。則為前溺與后氣耳。
各走其道
張?jiān)啤N宄K暮?。各因?jīng)以受水谷之氣味。故津液隨化而各走其道。
其流而不行者
甲乙。流、作留。張?jiān)?。周流于血脈之間。而不散行于外。注于臟腑。益于精髓而為之液。志云。流者淖澤注于骨。補(bǔ)益腦髓。灌精而濡空竅者也。
聚沫則痛
張?jiān)??;驗(yàn)楹八?。則液凝留于肌肉之間。故汁沫聚而為痛。簡(jiǎn)案、與周痹同義。
為溺其氣
張?jiān)?。腠理閉密。則氣不外泄。故氣化為水。水必就下。故留于膀胱。然水則氣也。水聚則氣生。氣化則水注。故為溺與氣。志云。氣者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而出者為溺。藏于膀胱者。
化生太陽(yáng)之氣。簡(jiǎn)案、氣未詳何氣。馬為失氣。近是。見(jiàn)前。
五臟六腑
(止)
腎為之主外
張?jiān)?。此二?jié)言津液之為涕泣也。心總五臟六腑。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腎。皆聽(tīng)命于心。是以耳之聽(tīng)。目之視。無(wú)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脈而主治節(jié)。故為心之相。肝主謀慮決斷。故為心之將。
脾主肌肉而護(hù)養(yǎng)臟腑。故為心之衛(wèi)。腎主骨而成立其形體。故為心之主外也。
故五臟六腑
(止)
泣出矣
甲乙。與肺、作急肺。似是。泣、作涎。張?jiān)?。心為臟腑之主。故五臟之系。
皆入于心。心之總系。復(fù)上貫于肺。通于喉而息由以出。故心悲則系急而肺葉舉。液即隨之而上溢。然心系與肺。本不常舉。故有乍上乍下。當(dāng)其氣舉而上。則為咳為泣也。凡人之泣甚而繼以嗽者。正以氣并于上。而奔遏于肺耳。按、口問(wèn)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诒钦?。氣之門戶也。
故悲哀愁憂則心動(dòng)。心動(dòng)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液道通。故涕泣出焉。
中熱
(止)
故唾出
張?jiān)啤4私蛞褐疄橥僖?。蟲(chóng)為濕熱所化。常居腸中。胃熱則消谷中空。蟲(chóng)行就食。故或上或下。動(dòng)作于腸胃之間。充郭者??v滿之謂。腸郭則胃緩。胃緩則氣逆上行。涎隨而溢。故多唾也。按、宣明五氣篇曰。腎為唾而出曰胃為唾。是胃之與腎。皆主為唾。蓋土郁之唾在胃。水泛之唾在腎也。
和合而為膏者
膏、諸本作高。但趙府本吳本同此。馬云。當(dāng)作膏。張直改作膏。注云。此津液之為精髓也。膏、脂膏也。簡(jiǎn)案、志以高字釋之。義不通。
陰陽(yáng)不和
(止)
脛
甲乙。虛故、作虛則。腰背、作腰脊。張?jiān)?。陰?yáng)不和。則精氣俱病。氣病則不攝。精病則不守。精氣不相統(tǒng)攝。故液溢于下。而流泄于陰竅。精髓皆減。輸泄過(guò)度。則真陰日虛。故為腰痛脛等病。此勞瘵之所由作也。
陰陽(yáng)氣道
(止)
為水脹
下瀉諸本作不瀉。此字誤。當(dāng)改。張?jiān)?。此津液之為水脹也。三焦為決瀆之官。
膀胱為津液之腑。氣不化則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瀉。膀胱不能滲而腫脹也。知病所由。故治此皆當(dāng)以氣化為主。試觀水潦為災(zāi)。使非太陽(yáng)照臨。則陰凝終不能散。泥濘終不能干。能知此義。則知陰陽(yáng)氣化之道矣。
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張?jiān)?。陰?yáng)和。則五液皆精而充實(shí)于內(nèi)。陰陽(yáng)不和。則五精皆泄而流溢于外。
此其所謂逆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