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化膿性腦膜炎又稱急性細菌性腦膜炎(以下簡稱化腦),小兒尤其是嬰幼兒常見,由多種細菌引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其臨床特點為發(fā)熱、頭痛、嘔吐、煩躁不安、驚厥、昏迷、頸強直及腦脊液異常。多數(shù)化腦好發(fā)于冬春季,新生兒化腦常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病死率仍在5%~15%之間,約1/3幸存者遺留各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
化腦屬中醫(yī)“溫病”、“驚風”、“痙病”范疇。
病因病機
外因為四時溫毒疫邪,內(nèi)因為肌膚薄弱,臟腑嫩小。風溫合至或疫癘毒邪,多由口鼻而入,侵襲肺衛(wèi),毒邪兇猛,常致逆?zhèn)餍陌律衩魇е?;熱入營血,氣血兩燔而神昏、譫語、斑疹隱露;心肝郁熱而項強,四肢抽搐;熱耗肝腎陰血,筋脈失養(yǎng)于上,則耳目失靈,達于四末而肢體不用。
辨證論治
1.邪在衛(wèi)氣證
[證候]在原有上感、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的同時,出現(xiàn)發(fā)熱,頭痛項強,惡心嘔吐。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辛涼解表,清氣泄熱。
[方藥]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主要藥物:金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豆豉、薄荷、桔梗、甘草、蘆根、石膏、知母。
嘔吐明顯,加黃芩、半夏降逆止嘔;里熱熾盛,重用石膏,加黃芩、野菊花清熱解毒;若頭痛劇烈,加菊花、鉤藤、蔓荊子。
2.氣營兩燔證
[證候]高熱持續(xù),頭痛劇烈,項強,反復(fù)嘔吐,口渴唇干,或煩躁譫妄,前囟凸起,四肢抽搐,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赤,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涼營,瀉火解毒。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主要藥物:石膏、生地黃、犀角、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牡丹皮、竹葉。
若抽搐頻作,加鉤藤、石決明;若熱甚,加犀角或安宮牛黃丸。
3.膿毒積腦證
[證候]高熱不退,或稍降復(fù)升,頭痛不休,昏迷驚厥,頸項強直,囟門凸起,或有失明、耳聾、面癱、肢體癱瘓等,舌紫絳,苔黃糙,脈滑數(shù)或脈微欲絕。
[治法]瀉火解毒,祛瘀開竅。
[方藥]清瘟敗毒飲合通竅活血湯加減。主要藥物:石膏、生地黃、犀角、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牡丹皮、竹葉。
頭痛劇烈,囟門凸起,加龍膽草、車前子、牛膝;項強嘔吐明顯,加葛根、半夏、竹茹;視力減退,加青葙子、決明子、蔓荊子;運動障礙加桑枝、赤芍、地龍等。
4.正虛邪戀證
[證候]低熱綿延,或體溫時高時低,或不發(fā)熱,神萎嗜睡,面白,氣短乏力,四肢欠溫,口渴,自汗或盜汗,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托膿解毒。
[方藥]托里透膿湯加減。主要藥物:人參、白術(shù)、穿山甲、白芷、升麻、甘草、當歸、生黃芪、皂刺、青皮。
血虛虧耗,合四物湯加減;陰傷虛熱,加青蒿鱉甲湯;陽氣虛衰,加肉桂、補骨脂、菟絲子。
經(jīng)驗方
1.桑翹湯
[藥物組成]桑葉10克,連翹10克,甘草3克,麥門冬10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粳米3克。
[功效]清透伏熱,清熱生津。
[適應(yīng)證]邪犯肺衛(wèi)證。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2.春溫湯
[藥物組成]生石膏30克,蓮子心6克,金銀花18克,知母9克,生鱉甲4.5克,地骨皮6克,白僵蠶9克,黃柏9克,鮮蘆根30克,薄荷6克,龍膽草9克,黃連6克,鮮菖蒲12克,桃仁6克,杏仁6克,安宮牛黃丸一粒。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開竅。
[適應(yīng)證]氣營兩燔證。
3.沈桂珍經(jīng)驗方
[藥物組成]羚羊角粉(沖)、藿香、膽南星、竹茹各3克,天麻、鉤藤、黃芩、瓜蔞、菖蒲各5克,白芍6克。
[功效]清熱化痰,醒神開竅,息風止痙。
[適應(yīng)證]痰熱內(nèi)蘊,挾風蒙蔽清竅之證。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煎兩次,取汁50毫升,分早晚兩次鼻飼。
適宜技術(shù)
1.針刺法
嘔吐時,針刺內(nèi)關(guān)、氣海、足三里;高熱時,針刺大椎、曲池、合谷;煩躁抽搐時針刺內(nèi)關(guān)、大椎、神門、十宣;呼吸衰竭針刺人中、會陰或膻中;昏迷刺人中、涌泉、十宣、太沖。
2.霧化法
野菊花500克,先將野菊花用清水洗凈,按1:2的比例煎煮半小時,濃縮至50克,即成50%煎液,采用霧化吸入法,成人每次一毫升,兒童減半,每日一次。
3.吹鼻法
麝香0.3克,冰片30克,明礬60克,三藥共研末,蘸藥末用鼻吸微量或吹入鼻腔中,每日數(shù)次,病愈停止使用。用于腦膜炎引起的頭痛昏迷、嘔吐等。
4.敷貼法
吳茱萸9~15克,燒酒少許。將吳茱萸研末,用燒酒調(diào)和成膏,敷于患兒雙足涌泉穴與雙手勞宮穴,用布包好,每日敷1~2次,每次1~2小時,7日為一療程。
5.灌腸法
黃柏、甘草各適量,將兩藥煎劑取汁,保留灌腸,每日2~3次,病愈止。治療化膿性腦膜炎嘔吐劇烈者。D4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化膿性腦膜炎又稱急性細菌性腦膜炎(以下簡稱化腦),小兒尤其是嬰幼兒常見,由多種細菌引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其臨床特點為發(fā)熱、頭痛、嘔吐、煩躁不安、驚厥、昏迷、頸強直及腦脊液異常。多數(shù)化腦好發(fā)于冬春季,新生兒化腦常無明顯的季節(jié)性。病死率仍在5%~15%之間,約1/3幸存者遺留各種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
化腦屬中醫(yī)“溫病”、“驚風”、“痙病”范疇。
病因病機
外因為四時溫毒疫邪,內(nèi)因為肌膚薄弱,臟腑嫩小。風溫合至或疫癘毒邪,多由口鼻而入,侵襲肺衛(wèi),毒邪兇猛,常致逆?zhèn)餍陌律衩魇е?;熱入營血,氣血兩燔而神昏、譫語、斑疹隱露;心肝郁熱而項強,四肢抽搐;熱耗肝腎陰血,筋脈失養(yǎng)于上,則耳目失靈,達于四末而肢體不用。
辨證論治
1.邪在衛(wèi)氣證
[證候]在原有上感、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的同時,出現(xiàn)發(fā)熱,頭痛項強,惡心嘔吐。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數(shù)。
[治法]辛涼解表,清氣泄熱。
[方藥]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主要藥物:金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牛蒡子、豆豉、薄荷、桔梗、甘草、蘆根、石膏、知母。
嘔吐明顯,加黃芩、半夏降逆止嘔;里熱熾盛,重用石膏,加黃芩、野菊花清熱解毒;若頭痛劇烈,加菊花、鉤藤、蔓荊子。
2.氣營兩燔證
[證候]高熱持續(xù),頭痛劇烈,項強,反復(fù)嘔吐,口渴唇干,或煩躁譫妄,前囟凸起,四肢抽搐,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赤,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涼營,瀉火解毒。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主要藥物:石膏、生地黃、犀角、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牡丹皮、竹葉。
若抽搐頻作,加鉤藤、石決明;若熱甚,加犀角或安宮牛黃丸。
3.膿毒積腦證
[證候]高熱不退,或稍降復(fù)升,頭痛不休,昏迷驚厥,頸項強直,囟門凸起,或有失明、耳聾、面癱、肢體癱瘓等,舌紫絳,苔黃糙,脈滑數(shù)或脈微欲絕。
[治法]瀉火解毒,祛瘀開竅。
[方藥]清瘟敗毒飲合通竅活血湯加減。主要藥物:石膏、生地黃、犀角、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牡丹皮、竹葉。
頭痛劇烈,囟門凸起,加龍膽草、車前子、牛膝;項強嘔吐明顯,加葛根、半夏、竹茹;視力減退,加青葙子、決明子、蔓荊子;運動障礙加桑枝、赤芍、地龍等。
4.正虛邪戀證
[證候]低熱綿延,或體溫時高時低,或不發(fā)熱,神萎嗜睡,面白,氣短乏力,四肢欠溫,口渴,自汗或盜汗,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托膿解毒。
[方藥]托里透膿湯加減。主要藥物:人參、白術(shù)、穿山甲、白芷、升麻、甘草、當歸、生黃芪、皂刺、青皮。
血虛虧耗,合四物湯加減;陰傷虛熱,加青蒿鱉甲湯;陽氣虛衰,加肉桂、補骨脂、菟絲子。
經(jīng)驗方
1.桑翹湯
[藥物組成]桑葉10克,連翹10克,甘草3克,麥門冬10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粳米3克。
[功效]清透伏熱,清熱生津。
[適應(yīng)證]邪犯肺衛(wèi)證。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2.春溫湯
[藥物組成]生石膏30克,蓮子心6克,金銀花18克,知母9克,生鱉甲4.5克,地骨皮6克,白僵蠶9克,黃柏9克,鮮蘆根30克,薄荷6克,龍膽草9克,黃連6克,鮮菖蒲12克,桃仁6克,杏仁6克,安宮牛黃丸一粒。
[功效]清熱瀉火,解毒開竅。
[適應(yīng)證]氣營兩燔證。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3.沈桂珍經(jīng)驗方
[藥物組成]羚羊角粉(沖)、藿香、膽南星、竹茹各3克,天麻、鉤藤、黃芩、瓜蔞、菖蒲各5克,白芍6克。
[功效]清熱化痰,醒神開竅,息風止痙。
[適應(yīng)證]痰熱內(nèi)蘊,挾風蒙蔽清竅之證。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煎兩次,取汁50毫升,分早晚兩次鼻飼。
適宜技術(shù)
1.針刺法
嘔吐時,針刺內(nèi)關(guān)、氣海、足三里;高熱時,針刺大椎、曲池、合谷;煩躁抽搐時針刺內(nèi)關(guān)、大椎、神門、十宣;呼吸衰竭針刺人中、會陰或膻中;昏迷刺人中、涌泉、十宣、太沖。
2.霧化法
野菊花500克,先將野菊花用清水洗凈,按1:2的比例煎煮半小時,濃縮至50克,即成50%煎液,采用霧化吸入法,成人每次一毫升,兒童減半,每日一次。
3.吹鼻法
麝香0.3克,冰片30克,明礬60克,三藥共研末,蘸藥末用鼻吸微量或吹入鼻腔中,每日數(shù)次,病愈停止使用。用于腦膜炎引起的頭痛昏迷、嘔吐等。
4.敷貼法
吳茱萸9~15克,燒酒少許。將吳茱萸研末,用燒酒調(diào)和成膏,敷于患兒雙足涌泉穴與雙手勞宮穴,用布包好,每日敷1~2次,每次1~2小時,7日為一療程。
5.灌腸法
黃柏、甘草各適量,將兩藥煎劑取汁,保留灌腸,每日2~3次,病愈止。治療化膿性腦膜炎嘔吐劇烈者。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