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床生物化學》 一、血漿脂蛋白的分類

    脂蛋白屬于一類物質(zhì),因結(jié)構(gòu)及組成的差異,有多種形式存在,盡管如此,仍有許多共同之處,一般都是以不溶于水的TG和CE為核心,表面覆蓋有少量蛋白質(zhì)和極性的PL、FFA,它們的親水基因暴露在表面突入周圍水相,從而使脂蛋白顆粒能穩(wěn)定地分散在水相血漿中,如圖4-1所示。

    脂蛋白結(jié)構(gòu)圖

    圖4-1 脂蛋白結(jié)構(gòu)圖

    血漿脂蛋白的分類方法主要有電泳法和超速離心法

    (一)超速離心法

    超速離心法是根據(jù)各種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質(zhì)中進行離心時,因漂浮速率不同而進行分離的方法。脂蛋白中有兩種比重不同的蛋白質(zhì)和脂質(zhì),蛋白質(zhì)含量高者,比重大;相反脂類含量高者,比重小。從低到高調(diào)整介質(zhì)密度后超速離心,可依次將不同密度的脂蛋白分開。通??蓪⒀獫{脂蛋白分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等四大類。

    (二)電泳法

    由于血漿脂蛋白表面電荷量大小不同,在電場中,其遷移速率也不同,從而將血漿脂蛋白分為乳糜微粒、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等四種。α-脂蛋白中蛋白質(zhì)含量最高,在電場作用下,電荷量大,分子量小,電泳速度最快,電泳在相當于α1球蛋白的位置。CM的蛋白質(zhì)含量很低,98%是不帶電荷的脂類,特別是甘油三酯含量最高。在電場中幾乎不移動,所以停留在原點。為了取樣方便,多以血清代替血漿。正常人空腹血清在一般電泳譜上無乳糜微粒。電泳分類法的脂蛋白種類與超速離心法的脂蛋白分類相應關系如圖4-2所示。

    超速離心法與電泳法分離血漿脂蛋白的相應名稱

    圖4-2 超速離心法與電泳法分離血漿脂蛋白的相應名稱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
  • 作者:
    朱世杰
  • 《外科啟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極)著。十二卷。論述外科各病證治,有圖有方,敘述內(nèi)服外敷,針灸灸烙、熏點、刀割等法,都切實可行。

    作者: